7月2日清晨,“浙东古韵——二十四节气”实践队踏着微露晨曦奔赴临海市涌泉镇延恩讲寺,开启了一场文化探寻之旅。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挖掘延恩讲寺内部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佛教文化脉络,尤其聚焦于南宋名臣杨栋墓葬遗址的考察。通过梳理地方文脉,深化历史认知,进而引导更多青年学子主动探寻浙东文化根脉,肩负起守护地方文化基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与使命。

实践队在寺门前合影
上午9点整,实践队抵达千年古刹延恩讲寺,并在寺门前留下了合影。队员们游览古寺,沉浸于其中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并在一处专门介绍古寺山水与文韵的长廊驻足观望。接着,队长许伟向结合其此前搜集的相关文献资料与该长廊展示架上的介绍,向队员们讲述了延恩讲寺悠久的历史,并着重介绍了两位高僧——怀玉大师和六可大师的弘法事迹,深化了队员们对延恩讲寺历史的认知。

队长许伟向给大家讲述延恩寺历史
探索并未止步于地面建筑。经寺内僧人的指引,队员们穿过一条掩映于草木之中的小径,抵达一处静谧之地——这里矗立着由式愿法师、怀玉大师以及六可大师三人的塔组成的塔林。队员们仔细考察、认读了式愿法师塔身后镌刻的铭文,从而领略了一段有关于佛教文化存续与重生的珍贵往事。铭文有载:式愿晚年正值文革冲击后的中国佛教文化的复苏期,在个人佛学著作付之一炬、寺庙凋零的窘境下,他自发重建涌泉寺并引资创办佛学院,主动承担起了抢救与延续佛教文化命脉的重要责任。接着,队员们对另外两座塔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深刻感受到了塔铭所承载的厚重历史。这些历经风霜的文字,无声地诉说着三位住持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佛教发展历程中的印记。

塔林与塔身铭文
上午10时,实践队将目标转向了南宋参知政事杨栋的墓葬遗址的寻找。寻觅过程几经周折,幸得寺内深谙地方历史的工作者周蓉的热心相助,实践队最终找到了杨栋墓的遗址。在遗址现场,队员冯敬杰、谢晓丹先后讲述杨栋辅政济民的生平功业与临海延恩寺宋墓的历史背景和考古价值。接着,队长许伟向进行了补充讲解,并对杨栋为官、为学、为文以及争议之处做了一个总结,进一步阐述了杨栋直言敢谏的勇气、“正身修心”的理学思想、对山水田园的向往,以及其因身处复杂的政治漩涡而无法实现治国理想的时代困境,展现了杨栋这一享誉海内的历史人物的光辉精神与处世智慧。

实践队成员与周蓉探讨杨栋墓历史
时近正午,周蓉盛情邀请实践队体验寺庙素斋,让队员们在朴素的饮食中感受寺院生活,于禅意氛围中共话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心得。临别前,双方在古寺前留下珍贵合影,为上午充实的考察画上圆满句号。

体验素斋

实践队全体成员与周蓉合影
此次延恩讲寺之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也是文献知识与脚下泥土的碰撞融合。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历史纵深,以慧眼识读文明密码,在千年梵刹的晨钟暮鼓中,体悟守护与传承的永恒力量,为赓续浙东文脉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