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人文学院“你好,文化特派员!”实践队走进浙江省临海市桃渚镇芙蓉村。当青年学子的脚步与千年古村的肌理相遇,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对话在青瓦飞檐与阡陌稻田间缓缓展开。芙蓉村文化特派员陈永君与村民们共同勾勒出一幅“文化赋能乡村”的鲜活图景。
“桃渚坐拥三张国家级‘金名片’,这在台州乡镇中是独一份的。”文化特派员陈永君言语间满是自豪,“透过这些名片,我们能触摸到历史烽烟,窥见时代风云,更能感受到当年众志成城、共抗外敌的精神力量。”这三张沉甸甸的“金名片”,分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桃渚古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桃渚风景名胜区,以及浙江临海国家地质公园。
从桃江十三渚畔“爱在桃江・灿烂花开”诗歌音乐朗诵会的悠扬,到芙蓉村“戚家军战鼓”项目的铿锵开场,陈永君正将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从“博物馆的橱窗”带入“生活的现场”。历史的回响化作乡村发展的动能,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滋养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保护与发展”的时代命题,更探索出以文化自信驱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陈永君介绍芙蓉村的文化路牌
“我希望能够把芙蓉村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全面的呈现给大家,让大家能够看得到、感受得到这种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使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到村民的心里。”作为台州市文化特派员,陈永君深度挖掘芙蓉村的文化和历史,通过文化设施的视觉效果设计和建设将芙蓉村值得村民骄傲的历史、文化展示出来,在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时,使人们能够通过阅读和拍摄照片的形式来进一步记住这些历史文化,并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底蕴。由于文化设施与芙蓉村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为了更贴合芙蓉村的文化韵味,在文化设施上的文本的表达方面,陈永君也特地选用文言的形式来叙述。
在印有《芙蓉山赋》的白墙前,村党总支委员黄海剑表示:“我们会跟文化特派员一起挖掘村中的文化并不断宣传。希望在我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下,芙蓉村能变成一个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活相结合的休闲宜居之地。”阳光穿过叶隙,在队员们记录的笔记本上洒下细碎的光影,如同古村记忆在当代的闪回。

陈永君介绍芙蓉村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图书捐赠传递知识,摄影巡展展现古村风貌,中秋晚会点亮团圆氛围,书法送福增添传统韵味……过去一年,陈永君在芙蓉村与桃渚镇策划多场文化活动。从发起《戚家军战鼓》项目,到举办各类节庆活动,他让文化在乡土中焕发生机,让村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桃渚镇党委委员钱盈盈表示:“陈永君不仅激活了当地文化活力,更串联起各类资源。我们将借此壮大文艺队伍,引入专业指导,建立文化资源库,让乡村文化振兴行稳致远。”一旁的文化长廊里,图文记录的活动剪影,正是古村文化蝶变的生动见

村民表演《戚家军战鼓》
当夕阳为桃渚古城墙镶上金边时,文化礼堂前传来阵阵激昂的《戚家军战鼓》排练声。这一项目由陈永君发起,他将戚家军抗倭精神与桃渚文化融合,以战鼓为媒,用艺术创新打造地域文化品牌。“要让文化真正‘扎根’村里。”陈永君希望村民从文化“旁观者”变为“传承者”,让战鼓文化与家国情怀代代相传,为此还专程邀请专业老师王熠昕驻点指导。“以前想都不敢想能学战鼓!”村民杨大姐擦着汗笑道,“王老师每周来教动作、讲历史,现在我家孩子听着鼓声就能跟着打拍子。”暮色渐浓,古村炊烟袅袅升起,与铿锵战鼓交织成曲。这一刻,传统文化不再是陈列的符号,而是跳动着时代脉搏的鲜活存在——乡村文化振兴的真谛,正藏在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新火花里。

陈永君与实践队队员合影留念
返程的车窗外,芙蓉村渐渐缩成朦胧剪影,唯有战鼓的激昂旋律仍在耳畔回响。实践队员翻开考察笔记,“文旅融合”“文化路牌”“战鼓培训”等关键词跃然纸上,恍然惊觉:文化特派员播撒的文化种子,正借由黄海剑这样的基层干部、王熠昕这样的专业传承者,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抽枝展叶。正如实践队队员汤媛媛感慨:“陈永君用一年时间让老墙讲述历史,他策划的文旅活动让我懂得,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桃渚镇的生动实践,印证着文化特派员制度的深刻价值。这把“金钥匙”,不仅破译了传统文化的当代转译密码,更为乡村振兴打开多元可能。曾经抽象的振兴蓝图,化作可触摸的文化墙绘、可聆听的战鼓铿锵、可参与的节庆活动——文化赋能之下,乡村发展的希望之路正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