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在线 > 正文

学工在线

人文学院“改革开放台州溯源”实践队口述采访“百年老字号”严茂杰眼镜店

发布时间:2025-07-14      浏览量:

7月12日上午,人文学院“历史文脉赓续行动之改革开放台州实践溯源”在指导老师张燕的带领下,走进了临海百年老字号“严茂杰眼镜店”,围绕严茂杰眼镜店的百年传承、变革与时代回响展开口述史研究。摄影机亮起红灯,百年镜业的故事在晨光中徐徐展开。

实践队成员及张燕老师与严勇先生合影

“1910年,临海第一副眼镜出自我曾祖父严耀伯之手。”严茂杰眼镜店第四代传人严勇先生,自豪地指向图片里铜框斑驳的水晶花镜,那时一副眼镜需要做两个月,严茂杰眼镜店也是临海唯一一家眼镜店。2005年严勇从天津职业视光学院毕业,他放弃医院编制返乡,从父亲那儿接下了严茂杰眼镜店传承的重担。“早期没有仪器,眼镜合格与否全凭十字验光法。”严勇将镜片悬于十字线板上方三厘米处。他边说边旋转镜片,十字中心的光影开始游移,小队的成员们凑近观察,当镜片转到特定角度时,弯曲的竖线突然笔直如刀裁。“关键在找光心。”他手指轻点镜片中心,当十字中心与镜片光学中心重合时,横竖双线再无波动。

严勇先生向大家展示十字验光法

当谈及行业现状,严勇先生表情严肃地说道:“同行拼价格,我偏要教他们拼技术,只打价格战是走不远的!”严茂杰眼镜店要想越走越远,必须始终坚守着严家祖训,这是警醒,更是指引后人前进的方向标。

严茂杰眼镜店荣誉墙及严家家训

“近视真的和眼轴过长有关!”关于队员提出的“科学技术和传统手艺如何获得平衡”,严先生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采访结束,严先生先是带着大家体验传统视力检测,然后又带着实践队员们坐上验光椅体验AI验光。严先生操作着现代验光仪扫描眼球,激光网格在屏幕投射出立体眼轴结构。传统验光技术不可丢,但分析和制镜这一块AI更便利。从目测到仪器,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对专业的追求。

受年龄、记忆限制,严勇先生表示对早期眼镜店的了解尚有不足。为此,他向实践队推荐了他的伯父--严茂杰的长子严正华先生。当天下午两点半,溯源一队与张燕老师在台州学院椒江校区的会议室见到了严正华先生,继续完善了严茂杰眼镜店的时光碎片。

76岁的严正华先生声如洪钟,向大家讲述他与眼镜店的故事。“11岁蹲灶台磨镜片,61年起我就五毛一副老花镜走街串巷卖。”家族发展与时代命运是紧密联系的,作为临海独家的眼镜店,严茂杰眼镜店并未受到公私合营太大的冲击,但经营方式仍因为初期中国经济政策结构而转变,从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严茂杰一家一边守着门店,一边走南闯北流动着卖。毫不夸张地说,他随父亲用脚丈量了浙江每一块土地。当队员们问起,如何才能让眼镜行业发扬光大,老先生语气激昂地说道:“千万个人积聚起来,无形当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严正华先生强调,一副好的眼镜首先要满足视角功能,其次要轻巧、灵便,最后要牢固且色泽经久不衰。眼镜制作的材料与技艺不断更新,老手艺难以追赶机器加工,但如何在让使用者戴镜更舒服这个问题上,机器始终无法替代。坚守品质与初心,用心服务顾客方能长久。

实践队成员及张燕老师与严正华先生合影

历史长河里,每一粒择善固执的微尘,终将聚成改变潮向的堤坝。实践队在严茂杰眼镜店斑驳的柜台前触摸历史的质感,在AI验光仪的精准数据中感受时代的脉搏,听着着他们“煤油灯烤镜架”的艰辛与“三分利”祖训的故事,深刻见证了老字号“以专业破内卷”的突围智慧。这份智慧将引导大家在追寻历史根脉、感悟时代变革中,激活老手艺的生命力,让承载中华文化基因的匠心之火,永不熄灭,为守护民族技艺根脉、赓续千年工匠精神贡献青春力量。

文:李思影、陈思源、王译曼/图:王译曼、陈思源、李思影/审核:陈灵强、林军辉、张燕、张呈忠、杨盛/责任编辑: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