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在线 > 正文

学工在线

“你好,文化特派员!”实践队走进乡土,感知文化赋能的台州样本

发布时间:2025-07-30      浏览量:

2025年暑期,台州学院人文学院“你好,文化特派员!”实践队走进椒江、路桥、临海、仙居等地,与方匡水、刘勇、陈永君、赵鑫、汤善峰、娄欣星等6位文化特派员深入对话,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系统梳理了文化特派员以专业智慧激活乡土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实践探索,生动记录了这一制度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鲜活案例,见证文化力量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

“你好,文化特派员!”实践队出征合照

方匡水:古砖镌刻,千年文脉留痕

实践队队员采访方匡水

“每一块古砖都是时间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章安的辉煌与沧桑。”在椒江区章安街道回浦村,文化特派员方匡水立足回浦村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与历史遗迹,发挥专业所长,精心选取“古砖”作为文化载体,成立章安古砖文化陈列室,以此作为开展文化工作的核心阵地。这不仅为村民搭建起一座了解本土文化的桥梁,有效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为公众了解章安的历史脉络提供了文化空间和渠道,为章安特色文化的传承发扬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方匡水还积极推进回浦村与中国美术学院的专业团队达成合作,以古砖元素和瓦当表情包为灵感,打造出兼具文化底蕴与市场吸引力的文创产品,让章安文化焕发新生。

赵鑫:镜头聚焦,慈孝故事传情

实践队队员采访赵鑫

“无论是慈孝文化还是其他优秀文化,都需要传承,我希望在潜移默化中加强青少年对文化的认同感。”在临海市东塍镇东溪单村,文化特派员赵鑫通过拍摄纪录片、开展口述史采访等方式,用镜头捕捉东溪单村与慈孝文化相关的场景、人物和故事。这些数字化记录不仅留存了珍贵文化,让老人们的感想得以永久保存,更增强了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此外,赵鑫主动与东溪单小学开展合作,为各族青少年搭建交流学习平台,通过策划微光阅读交流会、元旦汇演等一系列兼顾教育深度与趣味性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文化熏陶,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陈永君:战鼓擂动,家国情怀长存

实践队队员采访陈永君

“我希望能够把芙蓉村千年历史和文化全面呈现给大家,让大家能够看得到、感受得到这种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使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到村民的心里。”过去一年,陈永君在临海市桃渚镇芙蓉村策划多场文化活动,如举办图书捐赠、摄影巡展、中秋晚会、书法送福等。为让文化真正“扎根”芙蓉村,陈永君发起《戚家军战鼓》项目,将戚家军抗倭精神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他以战鼓为媒,用艺术创新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不仅让村民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传承者,更让战鼓文化与家国情怀在代代相传中熠熠生辉。“战鼓声声,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召唤。”陈永君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文化的深情与期待。

汤善峰:方言演绎,橘乡新篇焕彩

实践队队员采访汤善峰

“乡村振兴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理论宣讲不仅要润民心,还要促发展。”文化特派员汤善峰联合台州学院专家学者和“橘青”青年宣讲团,在临海市涌泉镇牵头成立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室“蜜谷泉音”,创新“理论宣讲+乡土实践”模式,架起理论与民心的桥梁,打通基层理论学习“最后一公里”。工作室组建“90后”“00后”橘乡青年宣讲团、乡村本土宣讲团,计划将课堂搬到柑橘种植园的田埂上和村民家的庭院里,让理论学习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汤善峰用带着泥土味的方言讲乡村振兴,拿柑橘从开花到结果的故事解读共同富裕,让理论从纸面走向生活,变得可触可感、深入人心。

刘勇:画笔勾勒,乡愁记忆入画

实践队队员采访刘勇

“艺术应该走进生活,成为村民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在路桥区峰江街道钟洋村,刘勇牵头策划“画说钟洋”系列文艺采风活动,主导开设常态化书画培训课,构建起从“挖掘”到“活化”的完整文化体系。他组织路桥区美协画家用画笔留存古宅老树的历史印记、记录新村新貌的时代活力,引导画家既展现乡村美景,又挖掘钟洋村的历史故事、民俗传统等深层文化内涵,帮助提升村庄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同时将采风作品集中展陈于文化礼堂,打造出村民触摸家乡变迁的“视觉史书”。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刘勇开设差异化艺术课程,如布贴画和食雕等非遗技艺,让美术从专业创作下沉为村民的日常表达,成为串联各年龄层精神生活的纽带,让村庄洋溢着墨香与烟火交融的暖意。

娄欣星:村民共建,乡村经济腾飞

实践队队员采访娄欣星

“乡村振兴的活力,在于村民在技能提升与实践参与中成为乡土主人、扎根乡村并贡献力量。”娄欣星在推动仙居县田市镇下街村文化发展时,重点构建村民参与机制,让乡村成为众人共建共享的事业。她与下街村文化建设团队共同引入餐饮、文创、民宿等业态的23个主理人团队,吸引80多位青年人才返乡,实现“在地就业”;依托柏楠书画装裱研究院等平台,定期开展书画装裱、修复等技能培训,推动村民的角色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共享发展成果。“乡村振兴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贡献。”娄欣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

浙江于去年在全国首推“文化特派员”制度,通过从文化教育系统遴选优秀文化人才,以“一人一项目”的精准帮扶模式,向基层乡镇派驻为期两年的文化特派员。文化特派员不仅用专业智慧与赤诚热忱连接历史与未来,为乡土注入新动能,更以实际行动影响着青年一代。实践队队长韦晓婷感慨:“与文化特派员们的近距离接触,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和责任的重要性。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让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副队长虞渺渺说:“这次实践让我明白,文化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需要像特派员这样脚踏实地、专业专注的行动者。”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文化特派员”这一抽象名词化身为一个个生动鲜活且充满责任感的个体形象,更在青年一代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种子。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青年学子真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担当,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文:韦晓婷、虞渺渺/图:汤媛媛、曾玟琦、滕朵朵、付思甜、徐慧慧/审核:陈灵强、林军辉、陈日红/责任编辑: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