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富,现为台州日报全媒体时政新闻部主任兼全媒体经济新闻部主任。自1999年9月进入报社以来,他长期在新闻一线从事采、写、编、评以及采编管理工作。他主笔采写的《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启示录》《解读三门“涛头土改”系列报道》《解码玉环干江镇“股份众筹”改革》等40余件新闻作品,获浙江省新闻奖、中国地市级新闻奖,其中浙江省新闻奖二等奖及以上的有14件。从2018年开始,他策划并主笔的多组重大主题报道、活动项目荣获省市重要奖项。他主持设计的“好产品,台州造”活动方案,获得省委、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主持策划的《问道长三角走“浙”十城》重大主题报道总体方案,获浙江省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创新奖。
初心如炬,使命如磐
林学富大学学的并非新闻专业,而是财政专业,但他对文字十分感兴趣,坚信与有思考、有生命力的文字打交道,会是他追随一生的目标。据了解,大学期间,林学富便成为了学院报社的一名记者,毕业之后,他也曾面试通过了多家单位,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做新闻,成为当时台州日报的一名记者。林学富进入报社后,一直从事财经新闻的报道,大学所学习的财经知识对他帮助极大,也让他深刻意识到记者一定要具备专业知识。“做新闻的人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二要有钻研的精神”,只有具备专业的知识,在采访过程中才能和采访对象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发现有意义的问题,写出有价值的报道。而专业的知识则需要去不断深入钻研,而不是只停留于肤浅的表面。
今年已是林学富从事新闻工作的第23年,当问到“新闻理想与现实该如何平衡”时,他不假思索道:“我觉得我做新闻一直热情澎湃,每次完成一件新闻作品后,我都非常有成就感,我从来不觉得新闻理想和现实有什么冲突。”去关心社会,去发现社会问题,去为社会提出建设意见,当你的写出的文字对社会、对他人有所启发时,你的个人价值也会随之实现。“记者身上一定要有一份守望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林学富总结道。
砥砺深耕,奋楫笃行
2018年,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也是三门县涛头村改革的第20周年,20年前,涛头村325户村民按上手指印,把土地集回集体,使涛头村成为“浙版小岗村”。林学富经常深入基层,对农村的经济情况、土地机制了如指掌,在很早之前便关注到了三门涛头村“统分结合”的土地改革特点,恰逢国家政策改革,他便构思以此特点为核心,赋予涛头村土改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一定需要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涛头村是省里最早的亿元村之一,网络上有大量关于三门涛头的报道,林学富便把报道过三门涛头村的文章全部搜寻出来,并进行汇总整理,以保证自己所写报道的新颖性;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林学富举办了无数次的采访座谈会,采访对象包括的村里的干部、农民、渔民等,以保证写作材料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在2018年浙江省新闻奖的评比中,他主笔的《解读三门“涛头土改”系列报道》荣获一等奖。新闻报道一定要遵循“时度效”原则,把国家政策、社会热点和报道相结合,报道才可以有更好的效果和深度,这是林学富从该系列报道的采写过程中,概括出的经验。
在采访中,林学富坦言自己在成为记者之初也曾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他并没有因此灰心,“我觉得做新闻是很有挑战性的,而这种挑战性也正是做新闻的乐趣所在”,林学富如是言。刚开始做新闻时,林学富称自己用的最多的方法便是模仿,他不仅会阅读大量主流一线报刊,而且会把报纸上的好文章剪下来,粘贴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不断钻研这些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林学富认为新闻是一门关于实践的学问,要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摸索采访的诀窍、写作的技巧。
致知力行,踵事增华
互联网时代,传统报纸、电视逐渐被移动端所取代,人工智能也在不断发展,这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此林学富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做法。“记者是社会的瞭望者,我们一定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关注社会的趋势”,林学富认为作为一名记者,首先一定要站在社会的前沿,了解最新的动向、时代的趋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并从中汲取经验。身处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瞬息万变的时代,林学富提到记者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不断去学习,才能不断迸发出新的创意;当采访者问到学习方法时,林学富十分自豪地介绍了书柜中不计其数的新闻专著,在他看来互联网上的信息还是太过碎片化,阅读前瞻性、思想性的专著是他个人更为推崇的知识获取方式。
最后,林学富写下了对下一代新闻记者的诚挚寄语,“记者入门易,但要想成为好记者,却绝非一朝一夕可成,需要不断增强‘四力’,需要经过千锤百炼的实践,百折不挠的考验。但我们要坚信,只要持之以恒,肯定会有进步”。相信我们下一代记者定会不负前人期望,开辟出未来新闻发展的新道路,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浇灌新闻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