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州学院人文学院开启“你好,主持人!”社会实践队活动。由网络与新媒体、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学生组成的实践队,在台州学院陈日红老师带领下前往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采访了八位优秀的主持人。
实践队出征照
跟着实践队的步伐,一起来听听媒体融合的大变革下,这八位主持人的时代之声。
实践队在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合影
创新变革,坚守新闻人矢志不渝的信仰
在当今媒体环境日益多元化和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主持人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来推动节目的传播与发展,吸引并留住听众。
周珈羽谈到,传统媒体之所以在大众心中留下“速度较慢”和“较为官方”的印象,实则源于其对内容质量的严格把控和对公信力的坚守。每一句言论、每一条信息的发布,都需经过层层审核与确认,以确保其真实性与准确性。
“每个媒体人应该要做的事情——在变革中寻求发展之路。”潘海建说到,官方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并不是相互冲突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可以广泛借助新媒体手段的运用,同时结合传统媒体的发声力量,将两者优势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以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影响力。此外,他强调要积极地“走出去”,深入到新闻一线,用主持人的专业知识和热情,确保能够迅速且准确地播报现场所需的情况。
张艺表示要注重与时俱进,积极融入网络热梗与流行元素,以推出更加贴近受众、易于引发共鸣的话题来更加全面、全方位的方式呈现信息,帮助内容更有效地传达,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回应。”
实践队成员采访八位主持人
深入一线,铸就公众信赖的信息前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介融合的深入推进,“采编播一体化”模式广泛运用。孙晓明提出,主持人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更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时刻关注社会动态和民生需求,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真实的现场为听众提供优质的广播服务,真正做到“第一时间,第一声音,第一现场”,成为公众信赖和依靠的信息传播者。
汪凌锐谈到,《阳光热线》这档节目虽然时常触及社会的阴暗面与负面现象,但这正是其独特价值与使命所在。在揭露问题的同时,节目更加侧重于寻找解决方案,传递正能量,让听众在认识到社会复杂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希望与温暖。
陈灵辉以主持的台州首档民生方言节目《阿福讲白搭》和村姑带货团的故事为例指出,要丰富语言能力,尤其是方言的语言能力;要深入生活,贴近当地的百姓。这不仅仅关注表面的现象与故事,更致力于挖掘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真实情感与人文关怀,用真诚去倾听、去学习、去代入、去讲述。
持续学习,付出超乎寻常人的努力
媒体人,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始终紧跟时代浪潮的步伐。同时,媒体行业也要求媒体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刘哲源时刻秉持“没人负责我负责,有人负责我配合”的工作原则,践行着新闻工作者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他坚信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价值,融媒主持人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去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并建议同学们要做好合理预期、做好长远规划。
从《小雅读报》到《987早读课》栏目的转变,朱玉立尝试了新的报道形式、内容板块设计和表达风格,寻求更多的突破和挑战,力求为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听觉体验。“如果把人生当做是一场耕耘的话,我们无法去左右天气。总有好的天气,总有坏的天气,我们没有办法掌控和左右。但是我们可以做好准备,这个就是直面挑战,但是要提前准备。”当然,她始终坚信要时刻做好准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在机会来临时有接住的勇气和能力。
本次实践队的采访活动,让“主持人”这一词汇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勾勒出了更加鲜明而具体的形象。通过近距离的观察与交流,同学们不仅领略到了主持人台上风采的精彩卓绝,更深刻体会到了幕后准备的辛勤付出与专业素养的重要性。这次经历让“主持人”不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职业名词,而是化身为一个个生动鲜活、多才多艺且充满责任感的个体形象,深深烙印在每位实践队员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