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大宋理财》成都分享会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5-04-16      浏览量:

2025年4月13日下午,《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新书分享会在成都网红书店SKP RENDEZ-VOUS成功举行。该书作者、台州学院历史系特聘教授张呈忠以及知名宋史学者、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黄博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分享会。

分享会上,张呈忠老师做了“穿越千年,普惠天下——中国金融史上的王安石”的主题演讲。演讲从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说法“王安石拯救了饥饿的美国农民”切入,指出这个看似荒诞的命题,其实并非毫无历史依据。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华莱士农业改革,到当代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小额信贷革命,再到当下中国的普惠金融探索,这位11世纪改革家的身影始终若隐若现。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理财,理财的重要举措是青苗法,历史上青苗法长期背负恶名,甚至被视作北宋亡国之法。在近代中西文明碰撞的激荡中,王安石被重新赋予“金融宰相”的桂冠。严复以西方经济学视角审视青苗法时,惊叹其与苏格兰“版克”(即银行)无二致;梁启超更断言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懂金融的政治家。这些评价颠覆了传统史观对王安石“聚敛权臣”的定论。这种历史认知的戏剧性反转,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古今经济思想碰撞时的复杂系谱。

那么究竟是古人理解不了王安石,还是今人对王安石有某种超时空的错觉?张老师认为,唯有回到北宋历史的现场,解析青苗法的实际运作方式,方能获得历史的真相。利率的高低是破解青苗之谜的关键,青苗法的“二分之息”不能简单理解为农业贷款的利息,更可能是官府所要追求的收益标准。当大宋王朝的官办金融深入乡村之时,摊派民户和权贵套利可以同时发生,看似是矛盾的现象,其实在宏观经济的变化背景下有着共通的权力逻辑。青苗法的本质,究竟是高利贷还是低利贷,最终的情况因人而异。虽然南宋王朝立国之时就做出了“青苗敛散,永不施行”的承诺,但大儒朱熹在深刻反思青苗法之后仍坚持推出了社仓法,正是因为普惠天下的梦想未曾绝灭。时至今日,普惠天下的千年求索仍在继续。张老师指出,普惠金融的未来道路,正在于王安石变法的经验与教训之中,真正的金融革命不仅仅在于技术层面的精巧设计,而在于制度弹性对社会现实的包容。

随后黄博老师讲述了《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一书的阅读感受。他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话题,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非常核心的一项内容,《大宋理财》这本书用独创的文笔,一方面把王安石说了什么告诉我们,另一方面花了很大的功夫告诉我们王安石究竟做了什么,把青苗法的细节展现出来。黄老师就王安石在政治上的理念自信、青苗法执行中的具体情形、民间借贷与官府借贷的差异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金融视角是这本书的独特视角,令人印象深刻。

随后,两位嘉宾就青苗法是否能够称之为农业贷款、王安石为何坚定而迫切地推行青苗法、青苗法的财政收益如何、宋朝与明朝财政汲取方式存在怎样的差异等问题进行了对谈,并与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详细解答了热心听众提出的各种问题。

此次活动吸引了约50名成都听众线下参与,并在新浪微博进行了线上直播。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一书于2024年9月由著名出版品牌北京理想国出品,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入选浙江省图书馆2024宋韵书单、澎湃新闻2024年度十大好书、凤凰网读书2024年10月新书推荐书单、搜狐文化2024年12月推荐书单、界面文化编辑部2024私人书单等重要榜单。

文:王进利/图:王进利/审核:罗争鸣、陈隆升/责任编辑:王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