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追寻南宋名相的尘封印记——人文学院“浙东古韵——二十四节气”实践队探访南宋宰相谢深甫墓

发布时间:2025-07-06      浏览量:

7月5日,人文学院“浙东古韵——二十四节气”实践队前往古韵文化之旅第四站:临海市白水洋镇保宁村水晶坦自然村,重点考察南宋著名宰相谢深甫之墓。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南宋高规格墓葬,亲身触摸历史遗迹,深刻理解谢深甫的政绩与时代背景,体悟浙东大地独有的历史厚度和人文气韵,于山野田间破解“浙东古韵”的基因密码,传承浙东地区不朽的文化精神。

南宋宰相谢深甫墓牌坊正面

上午9时许,团队成员抵达临海市白水洋镇水晶坦村,在指导老师苏卢健的指引下,队员们顺利找到了位于山下的谢深甫墓。该墓规模宏大、庄严肃穆,墓前有牌坊,前额书“济世爱众”,后额书“清风峻节”。墓道两旁摆列着石像生,其中一对石马、一尊文官像和一尊武官像是南宋时期的旧物,石马没有脑袋,武官面容模糊。因后人感念其德,遂为谢深甫墓进行了修缮,故旧像旁立着新的石像。

墓道旁武官石像(左一为南宋时期旧物)

墓道两旁葳蕤的杂草后,有二亭伫立,亭中各立一块石碑,分别刻着“宋谢太傅右丞相赠太师卫王公墓志铭”和后人为他撰写的简介及遗训。墓前残碑无声,却昭示着超越生死的精神传承。堂堂谢公虽身归黄土,但他“有德有言”的作风担当、力主抗金的家国情怀、编修法典的治世智慧,早已融入浙东文化的血脉。凝望斑驳的遗训,石间“居乡以和睦为本,存心以忠厚为本,作事以公平为本”的诫命,穿透八百年风雨,依然铮铮作响。

行至墓道尽头,墓冢呈现眼前。墓碑上写着“大宋少傅右丞相赠太师鲁王谢公深甫偕林氏夫人之墓”,南宋一代宰相谢深甫埋骨于此。实践队在考察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谢深甫的原碑早毁,此碑系1982年时,其裔孙所重立。2006年在临海宗亲的一致商讨下,深甫公墓进行了全面修缮,于2007年修缮完成。墓的左前方有一天然巨石,当地传此为“丞相掌中印,娘娘梳妆镜”,富有神话色彩。

谢太傅右丞相赠太师卫王公墓志铭

在谢深甫墓前,实践队成员小薛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墓主生平、为官经历、主要成就以及墓葬遗址的相关情况。小薛提到,谢深甫为浙江临海人,历经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右丞相,后因孙女谢道清为理宗皇后,追封信王、卫王、鲁王,谥惠正。他为官清正,在地方和中央均有显著政绩。他的主要成就包括主持编修了重要的法规汇编《庆元条法事类》,对南宋法制建设有重要贡献;其个人文集《东江集》虽散佚严重,但部分内容仍可考据。此外,小薛同学还和大家分享了谢深甫的诗作《天台道中》。

队员小薛向大家介绍谢深甫

本次探访谢深甫墓之行,不仅让队员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南宋高规格墓葬的恢宏形制,深度理解了一代相臣谢深甫及其所处的时代风云,更有机串联了此前的“古韵”系列活动,显著提升了同学们融合文献研读与实地考察的实践能力。站在谢公的墓前,看到历经八百多年风雨依然矗立的石像生,队员们感受到了历史的痕迹,看到了一位寒门士子以脊梁撑起时代的身影,深刻体会到了谢公如浙东群山般的飒飒风骨,明白了实地考察对历史学习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实践队在墓前牌坊合影留念

活动尾声,实践队在谢公墓前牌坊进行合影留念,挥别此间遗迹,再度启程,奔赴下一场山河!

文:薛琳琳/图:胡宪琦、郭一/审核:陈灵强、林军辉、苏卢健、吕继北/责任编辑: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