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了解大陈岛的开发建设情况,践行“浙哲共富行·青年社科志愿惠民乡村”行动宗旨,8月20日,台州学院人文学院“青春垦荒”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宋佳俊的带领下,赴椒江大陈岛对孔庆伟、孔晨及广源渔业有限公司进行访谈。此次活动既是“青春垦荒”实践队对大陈岛垦荒精神在不同群体中传承的一次探索,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孔庆伟:传承垦荒精神,坚守海岛十余载
在大陈岛气象站,孔庆伟坚守已逾十年。这位1987年出生的海岛“土著”,既是气象监测变迁的见证者,更是大陈岛蜕变的亲历者。
作为垦三代,外婆高阿莲则正是他成长中最鲜活的教材。但他早已不再像老一辈用身体去抵御自然风暴,而是用雷达、云图与数据等技术,为岛屿预判风的轨迹。“2019年的‘利奇马’台风,据检测记录,最快风速值达60.3米/秒,大到根本无法从值班室出去。”他说这话时语气很平静,像在谈一位老对手,“我们害怕也是害怕的,但是经历多了也就习惯了。”

孔庆伟向实践队讲解气象工作
从渔业兴旺到产业转型,孔庆伟眼中的大陈岛早已不是记忆中单一捕鱼的景象。20年代初期,大陈岛从传统渔业转型,如今依靠垦荒精神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逐渐转向旅游、民宿和黄鱼养殖等各行各业,公共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他感慨,家乡的变化如细水长流,既深刻又自然。
面对岛上的年轻坚守者,孔庆伟寄予厚望,那就是要耐住寂寞,把心扎根在这里。在他看来,大陈岛的变化是一代代人的接力,而垦荒精神的传承,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愈发闪亮。
孔晨:见证“蓝色循环”,助力海洋环保
2021年,“蓝色循环”项目在大陈岛落地,并于2023年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作为收集点负责人,孔晨见证了这个海洋垃圾回收项目从举步维艰到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全过程。
收集点安排专人定时定点处理垃圾,将可再利用的塑料、渔网二次回收,其余废物另行处理。从最初主要回收塑料、渔网,到如今涵盖各类垃圾,渔民从随意丢弃转为主动带回,这一变化不只因为渔民的增加收入,更因为航道更洁净、更安全。

孔晨接受实践队访谈
“蓝色循环”正在重塑人与海的关系,从单向索取,走向共生与反哺。孔晨表示,项目不仅净化了海洋环境,更让环保意识深入渔民心中。岛上的阿公阿婆主动参与回收的故事,成为他宣传中最动人的片段。如今,随着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规出台,他期待更多船只支持运输,让“蓝色循环”在大陈岛的洋流中作出更大贡献。
广源渔业:科学养殖,铸就大陈黄鱼品牌
海的健康,最终会体现在它的馈赠里。大陈黄鱼,这块金字招牌的背后,是“垦荒”的智慧——向科学要品质。
青春垦荒队专程前往广源渔业黄鱼基地,开展实地调研。该基地已建成9年,现有5口鱼塘,水深12米,水质清澈、生态优良。基地采用科学养殖模式,单塘年产量达数十万斤。在此工作了5年的基地员工鲍师傅,则围绕养殖情况与市场现状,与实践队队员展开深入交流。

实践队与鲍师傅实地调研
这里的“垦荒”,是日复一日的投喂与水质监测;是傍晚多人协作、借吊车转运的万斤级捕捞;是把冰鲜黄鱼转运至椒江的产业协同。耐心与技术成了新的犁耙,在蓝色国土上精耕细作,也为“共同富裕”这个宏大命题,给出一个鲜活样本。
虽然养殖过程大大受到台风、高温、海潮等影响,但凭借其优质品质,大陈黄鱼成为当地生态条件与养殖技术结合的典型成果。
一次短暂的寻访,“青春垦荒”实践队遇见了三种精神的化身:以科学守护岛屿的“风语者”孔庆伟,以行动疗愈海洋的孔晨,以及以匠心培育大陈品牌的广源渔业黄鱼基地。

青春垦荒实践队合影
“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老一辈用青春“垦”出了一座岛,新一代正用自己的方式,让这座岛更安全、更洁净、更富饶。这或许就是垦荒精神在大陈岛最动人的回响,必将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续写出更多精彩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