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与传承大陈岛垦荒精神,践行“浙哲共富行・青年社科志愿惠民乡村”行动宗旨,8月22日,台州学院人文学院“青春垦荒”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宋佳俊的带领下专程赴椒江大陈岛垦荒纪念碑及大陈岛青少年研学基地,并专访垦荒老队员高阿莲及其女儿黄文英,聆听跨越时空的垦荒故事。从瞻仰一座碑,到走进一座展馆,再到聆听两代人、三句话,这不仅是一次社科实践,更是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追寻,再到为新时代青年汲取精神力量、践行使命担当提供了学习素材和实践范例。
垦荒纪念碑:追溯垦荒峥嵘岁月,铸就青春奋斗信仰
大陈岛垦荒纪念碑,是此行的起点。纪念碑巍然屹立于青山碧海之间,庄严肃穆,标记着一段垦荒队员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峥嵘岁月。在纪念碑前,全体人员肃立,瞻仰这座精神地标,缅怀老一辈垦荒者用青春和汗水浇灌荒芜、奠基希望的感人事迹。通过现场讲解,实践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内涵,体会到那一代人扎根海岛、为国奉献的坚定信念。
青少年研学基地:重温垦荒奋斗历程,激扬青春使命担当

实地调研大陈岛青少年研学基地
随后,团队参观了大陈岛青少年研学基地。该基地以传承和弘扬垦荒精神为核心,通过丰富的图文展览、实物陈列,系统展示了大陈岛从荒芜之地到现代化海岛的发展历程。在展厅中,一系列充满历史痕迹的物件、一幅幅记录奋斗身影的老照片,再现了垦荒队员的劳动场景和精神风貌。参与人员认真聆听讲解,在实践与感悟中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高阿莲母女:两代人的三句话,一个时代的答案
在参观完承载历史记忆的垦荒纪念碑后,成员们的脚步并未停歇。他们带着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敬仰,继续深入探访这片热土上的守望者,采访了垦荒老队员高阿莲女士及其女儿黄文英,聆听这对母女跨越时空的垦荒故事,重温了那段燃烧的垦荒岁月,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实践队队员采访高阿莲奶奶
高阿莲女士今年已80多岁高龄,是首批登上大陈岛的垦荒队员之一。当被问及为何能在岛上坚守数十年,她的回答掷地有声。她回忆起16岁登岛,头五年没回过家,一个月工资仅两块钱的岁月。种红薯、养兔子,什么活都干。在那个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高阿莲和她的同伴们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坚守。支撑她的,不是豪言壮语,而是一位年轻人最朴素的承诺与责任感。“我既然选择了走出来,就要坚持下去。那时候我们心里装的是集体、是国家,个人的苦和累都算不了什么。”
黄文英作为高阿莲的女儿,被问及母亲最苦的一件事是什么时,她声音低沉了下来:“最让我妈痛心的是,一位年仅二十四岁的队友,将整个青春和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这一刻,“奉献”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而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重量。它让在场的每一位队员,都感受到了那段历史背后,最深沉的悲壮与崇高。
在访谈的最后,高奶奶用一句话向当代青年诠释了垦荒精神:“你们要认真读书,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这就是新时代的垦荒精神。”这句话告诉了所有人:垦荒,从来不是对苦难的复制,而是在每一个时代,以新的形式,为国家和人民,开垦出新的希望。

青春垦荒队在纪念碑前合影
在此次“社科志愿服务”实践中,从纪念碑的宏大叙事,到研学基地的历史拼图,再到高阿莲母女这三句直抵人心的话,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伟大力量,也看到了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扬。垦荒精神,不在碑石上,不在展厅里,它活在一代代人的坚守、牺牲与传承之中。而高奶奶的最后一句话,既是嘱托,更是交接。历史的接力棒,已然递到了这一代青年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