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开放大学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学书老师,以《数智化时代新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构》为题为人文学院202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同学举办专题讲座。此次讲座是2023级“教育见习”系列活动之一。李老师从优秀教师精神特质、角色转换、素养能力内容及提升路径等维度,为教育工作者绘制了数智化时代专业发展的清晰蓝图。

讲座伊始,李老师聚焦优秀教师的精神特质,以“人民教育家”于漪的教育理念为引,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教师的精神底色。于漪曾言“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这种终身成长的信念与“关爱学生”的底色特质形成呼应。同时,“学习研究”体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正如于漪强调“教师心中要有太阳才能照亮学生”,数智化时代的教师更需以持续学习研究保持思想的“泉涌”。
在剖析教师角色转换与核心素养内涵时,李学书提出“为师三问”引发全场深思:是“固本”还是“逐末”,需坚守教育以生命成长为核心的本质,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奉献者”还是“享受者”,要以创造式教育打造“第56号教室”般的教育生态,实现师生双向成就;是“唤醒者”还是“破坏者”,需以尊重与欣赏激发学生内在求知欲,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这三问直指数智化时代教师角色的深层转变——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技术整合者,而核心素养则需涵盖理念革新、人文坚守、终身学习三大维度:既要打破技术应用的形式化误区,又要在人机协同中守护教育的人文温度,更要以终身学习应对技术与知识的快速迭代。
在厘清角色定位之后,李老师进一步切入教师能力的内核,借‘明师三怕’指出了素养建构中的具体挑战与应对之策。一怕“学识不精”,要求教师像“高明烹饪师”般熟稔学科知识,更要善用智慧教学平台、AI备课工具等打造高效课堂;二怕“智慧不够”,需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育人境界;三怕“思想欠费”,要以独立思考避免成为“传声筒”,在数智化浪潮中坚守教育思想的自主性。与此同时,他提出“良师三境”作为成长指引:第一境不忘“本”,认清教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职业本质;第二境不忘“情”,以情感为教育之魂,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享受;第三境不忘“命”,将教育升华为生命事业,实现从职业、事业到命业的境界跨越。
在素养和能力提升路径部分,李老师强调需构建“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反思提升”的闭环,通过院校系统培训、校际经验交流、企业技术合作等多元平台,助力教师在数智化时代实现专业成长。他特别指出,终身学习不仅是素养要求,更是应对技术迭代的生存法则,正如于漪所言“艺高胆大”,教师唯有吃透学科内核,方能在数智化教学中游刃有余。
讲座在掌声中落下帷幕。李老师的结语不仅引发了全场共鸣,更深刻地启示我们:数智化时代的教师发展,是一场技术赋能与精神传承的“双向奔赴”。它要求未来的教师们既要勇立技术潮头,更需坚守育人初心,方能在变革的教育图景中,成就学生,亦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