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速导航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我院学者发表寒山研究重要成果/系统阐释“和合多元主义”的哲学内涵与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5-10-26 点击数量:
王进利 王进利
审核 罗争鸣 责任编辑 王进利

本院讯我院屈燕飞副教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赵轩博士合作完成的论文《芒鞋踏歌:寒山灵性之融与和合之境》(Barefoot Wandering:Hanshan's Spiritual Hybridity and the Hehe Pluralism)近日正式发表。该研究突破了传统宗教多元论的西方理论框架,首次系统性地阐发了“和合多元主义”(Hehe Pluralism)这一植根于中国思想传统的理论范式,为全球宗教哲学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

该研究的首要创新在于拓展了“流散”(diaspora)概念的边界。不同于传统流散研究聚焦于地理意义上的被迫迁移,该论文提出“精神流散”这一新概念,将寒山从长安到天台山的历程理解为一种主动的精神位移——从帝国中心的儒家正统秩序中出走,寻求超越单一宗教框架的灵性自由。论文敏锐地指出,寒山的科举失败、家族变故以及对官僚腐败的失望,共同促成他进行了一场“存在论意义上的迁徙”。这种自我放逐不是简单的地理移动,而是一种精神主体性的重构过程。

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将霍米·巴巴(Homi Bhabha)的“第三空间”理论应用于唐代宗教生态分析。天台山作为“佛教宗派之源、道教流派之根”和“三教合一”思想的发源地,被重新阐释为一个独特的“第三空间”:它既非儒家的庙堂,亦非佛教或道教的单一道场,而是一个多元宗教传统彼此对话、在张力中共存、并相互转化的交汇地带。在这个“第三空间”中,寒山的诗歌创作成为一种“文化翻译”实践。他的诗句既包含儒家的伦理关怀,又体现佛教的空观智慧,同时融入道家的自然美学。论文中强调,这不是简单的思想拼凑,而是在张力中生成的有机整体:儒家的“入世”理想、佛教的“出离”精神与道家的“逍遥”境界,在寒山的诗性语言中交织成一种创造性的悖论结构。

该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系统阐释了“和合多元主义”(Hehe Pluralism)这一概念。不同于约翰·希克(John Hick)的“实在中心多元论”、佩里·施密特-洛伊克尔(Perry Schmidt-Leukel)的“分形理论”等西方宗教多元论模式,和合多元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哲学特质:其一,承认差异的本体论地位,“和而不同”意味着差异不是有待消除的障碍,而是多元共存的前提,寒山并未试图将儒释道融为一体,而是让它们在诗歌中保持各自的独特性,同时又相互对话;其二,强调张力中的动态平衡,“和合”不是静态的和谐,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寒山的诗歌展现了不同宗教视域之间的创造性张力,这种张力本身就是灵性深度的来源;其三,拒绝形而上学的还原。和合多元主义不预设一个超越各宗教传统的“终极实在”,也不试图建立一个统摄性的元叙事,它是一种实践性的、具身的、诗性的多元共存方式。

论文引用寒山诗句:“独坐常忽忽,情怀何悠悠。山腰云缦缦,谷口风飕飕”,指出这种“忽忽”、“悠悠”的情感状态,正是多元身份张力的诗性表达——既有儒家式的忧患意识,又有佛教的超脱,还有道家的自然感应。研究还系统梳理了寒山思想的跨文化传播史,揭示了“和合多元主义”的普世意义。例如,寒山诗歌深刻影响了日本五山文学,成为禅宗美学的重要源泉;20世纪中期,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等美国“垮掉的一代”诗人将寒山视为反主流文化的精神导师;在当代跨宗教对话中,寒山这种混融身份为后殖民时代的宗教对话提供了宝贵的非西方理论资源。

论文指出,寒山精神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和文化边界,正是因为“和合多元主义”触及了人类宗教经验的普遍困境:即如何在坚守自身传统的同时对他者保持开放?如何在多元价值之间保持创造性张力?该研究不仅是一次历史文化研究,更具有鲜明的当代意义。在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冲突与宗教极端主义背景下,“和合多元主义”提供了一种非对抗性的宗教共存模式,它既拒绝简单的相对主义(“所有宗教都一样”),也反对狭隘的排他主义(“只有我的宗教是真的”),而是主张在承认真理声称的严肃性的同时,始终保持对话的开放性。

对于台州而言,该研究为“和合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理依据与智力支撑。它表明,“和合”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深厚哲学内涵和历史实践的思想传统。从寒山到当代,台州在儒释道融合、多元文化共生方面的丰厚历史经验,可以转化为参与全球文明对话的独特资源。该研究在方法论上实现了多重突破:一是将后殖民理论与中国宗教研究相结合,开辟了新的分析路径;二是在以西方为主导的宗教多元论学术场域中发出了中国声音;三是在历史研究与理论建构之间架设了有效的桥梁。论文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与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的联合资助。据悉,台州学院国际道学研究中心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和合文化”的系列研究,探索其在当代跨文化、跨宗教对话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屈燕飞,台州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和合文化研究院儒释道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中国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后。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尤其在道教文献考证与文化阐释领域用力甚勤。其学术兴趣经历了从佛教研究到道教文献学的转向,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省部级课题一项,研究聚焦于《周易参同契》的文本诠释与思想史意义。已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并在国际期刊Religions(A&HCI/SSCI收录)发表论文《芒鞋踏歌:寒山灵性之融与和合之境》,提出“和合多元主义”理论范式。入选2023年度台州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第二届台州市“三台新秀”。

文:王进利/图:王进利/审核:罗争鸣/责任编辑:王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