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於贤德教授讲文本的细读
10月24日上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员、教授於贤德应人文学院邀请,在1107教室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文本的细读——文学作品鉴赏与批评”的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於贤德教授以“四年等于四十年”的深刻比喻,强调了大学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关键地位,鼓励同学们珍惜光阴,夯实文学根基,以扎实的学识储备迎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在谈到文本阅读方法时,於教授指出,精细化阅读的核心在于“细”。“细”是途径,“精”是目标,唯有细致入微地品读文本,才能洞察其中潜藏的问题,真正领略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在实例分析环节中,於教授以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为例,从自然现象、语法结构、杜甫的创作态度及律诗的对仗特点等多个维度出发,指出“收”字在逻辑上可能存在不妥。他推测,这或为后世刻工失误,抑或是文献传抄过程中校勘不精所致。此外,他还以杭州苏堤第五桥“东浦桥”之名为例,通过语法分析与文献比对,论证其原名应作“束浦”才更符合六桥命名的内在逻辑,充分展现了文本细读在还原历史真实方面的重要学术价值。在理论梳理部分中,於教授系统阐释了燕卜荪的复义理论、布鲁克斯的“细读法”以及朱光潜所倡导的“水磨功夫”,并从中提炼出文本细读的三大路径:细心体悟文学语言的深层意蕴、细腻把握文学形象的艺术特质,以及细致辨析文本的审美特性与内在张力。
在互动环节中,於教授引导同学们围绕“断桥残雪”的审美意境展开探讨,现场气氛热烈。随后,院党委书记陈灵强在总结发言中强调,中文专业学子应重视经典阅读与积累,强化深度阅读能力,减少碎片化浏览。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学审美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能够回应人的精神需求,是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最后,於教授呼吁中文系同学在持续实践中积淀文学素养,提升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与讲座的师生
本次讲座不仅为中文专业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指引与阅读经验,也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文本细读与文学审美的理解。愿同学们以更丰厚的学养与更敏锐的感知,在未来为时代注入独特的人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