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9日,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德国海德堡大学亚述学博士、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刘昌玉副教授受邀做客台州学院人文学院“三台史学讲坛”第一期,在临海校区1108教室为校内师生做题为“丝路之前:古代两河流域的对外贸易”的精彩讲座。讲座持续两个多小时,吸引力了近七十余名师生共同参与。本次讲座由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政史系程利伟博士主持。

讲座伊始,刘昌玉副教授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选题初衷,并就本次讲座所涉及的时空范围给予说明,指出题目中所指的两河流域并不局限于两河流域地区本身,而是以两河流域为中心或切入点,向其东、南、西、北四个区域辐射。在时间范围上,题目中所论述的两河流域的对外贸易历史的上限追溯至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下限直到公元前2000年,包括两河流域历史上的欧贝德文化、乌鲁克文化、早王朝时期、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伊新—拉尔萨王朝、古巴比伦王国、中亚述—中巴比伦王国。随后,刘老师从两河流域的东、南、西、北四条商路对此展开详细阐述。

第一条是“东路——伊朗高原商路”,讲述两河流域到达阿富汗地区的两条商路,一条是两河流域经伊朗高原到达阿富汗的陆路,另一条是两河流域经波斯湾—印度洋到印度河流域、再到阿富汗的海路,其中伊朗高原作为两河流域东线贸易的重要站点。接着列举了青金石商路和青铜(锡)这两条代表性商路,通过对其进行个案研究来反映两河流域东线贸易的特征。第二条是“南路——波斯湾商路”讲述了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文献中列出的三个有机组合地名:狄勒蒙、马干和麦鲁哈,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的巴林、阿曼和印度河流域,分析了波斯湾贸易的兴起与衰落过程,以及两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地区贸易的历史进程。第三条是“西路——地中海东路商路”讲述两河流域西部包括叙利亚——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埃及以及爱琴海的希腊世界,其主要商路包括两河流域同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贸易,以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同塞浦路斯、埃及、希腊诸岛的贸易。第四条是“北路——安纳托利亚商路”讲述两河流域地区与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商路,主要包括两个大部分:史前的黑翟石商路(约公元前7000——前4000年)和古亚述商路(约公元前2000——前1600年)。

在讨论与提问环节,同学们围绕着讲座主题和浙师大考研等问题与刘老师进行了交流,刘老师对于这些提问一一给予了细致解答。最后,主持人程利伟博士宣布本次讲座结束,整场讲座在一片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