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三台史学”讲坛第六讲纪要| |顾晓伟:从媒介技术视角重新理解历史书写的秩序

发布时间:2021-05-24      浏览量:

2021年5月19日晚,台州学院人文学院“三台史学”讲坛第六讲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本期由中山大学顾晓伟老师主讲,题为“从媒介技术视角重新理解西方历史书写的秩序”。讲座由人文学院历史系程利伟老师主持,历史专业百余名师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顾老师指出“大数据”和 “数字人文”近年来成为人文学科领域的热门话题,具体到历史学领域出现了“历史学的数字/信息转向”。顾老师随后对该转向的学术史进行了回顾,指出现有研究还存在“e—考据”、 “网络史学” (Net-workHistory)、“数字史学” (Digital History)、 “大数据史学” (Big Data History)、 “信息史学”(InformationalHistoriography)等不同且有分歧的概念,从方法论、认识论和本体论对这些概念的辨析,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数字史学的本质及其对历史书写秩序的影响。

接着,顾老师基于 “媒介即信息”的洞见指出,历史书写可以看作记忆感官的延伸,媒介技术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历史书写的内容通过口头、甲骨、石碑、竹简、羊皮纸、手抄本、印刷书籍、电脑和手机屏幕等介质呈现出来,历史书写的秩序必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口传文化的古典史学,历史书写的秩序是由一个从 “听”到 “听”的听觉共同体系统所操纵的,口头表达及其雄辩的修辞学被凸显为一种必要的技能;印刷文化的现代史学,眼部读写取代了大声朗读,历史书写的秩序则是由一个从 “看”到 “看”的视觉共同体系统所把持的,书面表达及其理性的逻辑学则成为一种需要强化训练的技能。赛博文化的当代史学,人工智能化的 “算法”和数字阅读终端将成为历史书写秩序的最终裁决者,在 “印刷人”向 “智能人”的变局中, 算法工程师与历史学家将携手共进或逐渐合一,历史学的生态将在赛博空间上重新“部落化”,“印刷史学”终将被 “网络史学”取代。

最后,顾老师认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介入,并不意味着历史学者群体的消亡,而是新生。因为人脑总是先于电脑,只要保持一颗敏锐而健全的心灵,人类就能够应对各种挑战,继续焕发历史书写的无限生机。

在讨论与提问环节,同学们围绕着“社会科学的历史转向”、“数字史学的学术泡沫陷阱”等问题与顾老师进行了交流,顾老师对于这些提问一一给予了细致解答。此次讲座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开展历史研究,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与时俱进的魅力,增强了专业的认同感与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