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术活动  >  正文

学术活动

上海师范大学钟翀教授应邀来校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10-09 点击数量:

9月29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历史人文地理学专家钟翀教授,应台州学院人文学院邀请,在临海校区1105教室作题为《中国传统聚落-城镇变迁的历史形态学解析——以江南城聚研究为现场》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特聘教授、历史系主任张呈忠主持。

钟翀教授长期致力于城市历史形态学、古地图与近代城市地图研究,在东南地区社会文化史地领域具有深厚造诣。讲座伊始,他从自身的求学经历谈起,分享了在浙江大学求学、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以及赴日本京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术历程,并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历史形态学工作坊”的研究理念、实勘方法与研究成果。

在讲座中,钟教授首先指出,当前城市史地研究在资料利用与方法论上仍存在局限,许多研究过于依赖文字叙述,而对地图与空间形态的分析相对不足。为突破这一困境,他引介了英国学者康泽恩提出的历史形态学方法——以地块为基本分析单元,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长期演变进行比较,揭示其形态背后的时空逻辑。康泽恩学派的这一理论强调,城市的生成与变迁,是时间、空间与社会结构长期互动的结果。因而,研究者需明确研究尺度,细分分析要素,尤其关注“城市核”与“城市边缘”这两个关键区域,以还原城市成长的内在机制。钟教授进一步介绍了康泽恩提出的另一研究路径——“分而析之”。即将整体性的“城市形态”拆解为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街道系统、街区及土地划分、城市肌理。通过这种分层分析,可以更精准地揭示城市在不同层面的演化机制。康泽恩在对英国安尼克古堡700年间形态演变的研究中,运用量化的历史数据,归纳出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城市中最容易改变的是“功能”,其次是建筑,再次是土地划分,而最难改变的是街道格局。这一发现为城市形态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在研究方法方面,钟教授详述了基于大比例实测图、航片及卫星影像的实勘路径,包括围郭变迁、路网与水系变化、地名调查与遗存比定等内容。他以对上海老城厢金家坊的实勘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地形细读揭示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变。

钟教授强调,历史形态学视角下的城市调查,与传统文化遗产评估有显著差异。那些外观平凡甚至残破的地物,往往蕴含着重要的形态发生学价值,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在谈及江南地区研究时,钟教授指出,前近代以来江南形成了绚丽多姿的市镇文化,其背后是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在完成的覆盖江南多数近代城郭都市的城市复原图图像库基础上,他对上海、嘉兴、湖州、苏州、无锡、严州等地进行了系统考察,提出了多项具有突破性的见解。讲座还重点结合了美国侦察卫片所见古代城市构造、无锡古城门结构的“形态框架”遗痕、江南古城濠郭配置中的“夹城作河”形制等案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最后,钟教授引用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中“组成这城市的并不是这些东西,而是它的空间面积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作为结语,点明城市形态学研究的思想深度。

在互动环节,历史系程利伟老师、潘润老师与钟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现场师生积极提问,气氛热烈。整场讲座内容翔实、论述透彻、案例丰富、观点新颖,钟教授对古今中外的城市案例皆能信手拈来,为师生奉献了一场思想深刻、视野开阔的学术盛宴,对台州城市史的研究亦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文:张呈忠/图:王进利/审核:罗争鸣/责任编辑:王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