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在线 > 正文

学工在线

踏寻英烈足迹 赓续忠魂脊梁——人文学院“行走的思政大课堂”实践队开启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01      浏览量:

6月30日,台州学院人文学院“行走的思政大课堂”暑期社会实践队正式出征。15名青年学子在指导教师高晗雯、罗晨瑜的带领下,依托鲜活的实践场景、生动的社会课堂,于探索中深化认知,在行动中领悟真知,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政教育创新实践。

实践队员出征前合影

动员大会上,立足新媒体传播语境,实践队确定了以数字赋能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的主题。两位指导老师鼓励队员要善用短视频、微党课等新形式,利用新媒体平台,以青春的视角将红色故事和革命文化讲到大学生的心底去。

实践队开展动员大会

移步戚公祠,正殿内戚继光画像目光如炬,“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联语尽显其家国担当。画像背后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对民族英雄精神作用的阐述:“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展柜中锈迹斑斑的明剑、泛黄的抗倭地图,将烽火征程镌刻成永恒。戚公抗倭时的家国情怀与勤廉精神,也激励着队员们赓续英雄血脉,在新时代征程中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实践队员在戚公祠参观

在郭凤韶故居,青砖黛瓦间流淌着革命热血。19岁的郭凤韶投身革命,为救战友奔走、为理想奋斗,最终英勇就义。故居内,迎面而立的塑像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身旁展板无声地歌颂着她短暂却璀璨的人生,抽屉里的纸条诉说着她与战友的热血约定。“革命是我的第一生命”,这是一位无产阶级战士对信仰的告白;“十九年的计划”这一未竟的遗憾,是青春岁月里未写完的革命传奇。十九岁的革命芳华,与她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与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交相辉映。

实践队员在郭凤韶故居

最后,实践队走进朱自清纪念馆,探寻先生与台州的不解之缘。1922年,朱自清两赴临海,应郑鹤春之邀执教浙江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在此与叶圣陶创办《诗》月刊,并创作《匆匆》《毁灭》等经典。馆内《匆匆》手稿的修改痕迹,尽显其严谨创作态度。1948年,先生病榻上仍坚持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以“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气节诠释民族傲骨。队员们驻足感悟,既为先生在台州播撒的文化火种所触动,更被其精神品格所感染。

实践队员在朱自清纪念馆

一步一行深植信念,一访一悟淬炼初心。这支行走的思政课堂,正循着戚继光的报国之路、郭凤韶的革命足迹、朱自清的文人风骨,沉浸式感悟不同时代的爱国精神,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答卷。

文:潘晨曦、唐月芬/图:银璐、韩蕊、潘超/审核:陈灵强、林军辉、高晗雯、罗晨瑜/责任编辑: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