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在线 > 正文

学工在线

人文学院“行走的思政大课堂”实践队寻迹朱自清

发布时间:2025-07-05      浏览量:

7月4日,人文学院“行走的思政大课堂”实践队走进朱自清纪念馆,开展微党课视频拍摄。实践队成员们实地探访、情景讲述,追寻朱自清在临海的足迹,将其爱国情怀与风骨融入影像叙事,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

朱自清纪念馆

1922年,朱自清应邀来到浙江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今台州中学前身)任教,虽仅一年,却为这座江南小城注入了丰富的文学与精神养分。在此期间,散文名篇《匆匆》和长诗《毁灭》相继诞生,作品中对时间、生命及社会的深刻思考,至今仍启迪着后人。为缅怀这位文学大师,临海保留其居所“佩弦楼”,更在佩弦湖畔建起朱自清纪念馆,使其成为传承先生精神的文化重地。

在纪念馆内,主讲同学从朱自清24岁到台州任教讲起,详述其在临海的执教岁月。“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此为先生改名之初心。彼时的他,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走进台州的校园,以自己的学识和品德,为莘莘学子点亮理想的灯塔。

讲解员讲述先生生平

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朱自清以笔为武器,奋勇抗争。面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他没有选择沉默,而是用文字发出呐喊。从《匆匆》的时代叩问,到《毁灭》的变革呐喊,无一不展现出他对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文字如投枪,直刺黑暗的心脏;如号角,唤起民众的斗志。他坚信:文字有力量,能唤醒沉睡的民众,让希望的火种在他们心中点燃。他的作品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实践队学习先生风骨

岁月流转,朱自清步入晚年,疾病缠身,但他对民族气节的坚守从未动摇。他毅然拒领美国救济粮,以“宁饿死,不失节”的铮铮铁骨,诠释了‘自清’风骨的深刻内涵。在纪念馆内,实践队成员沿着先生的足迹,探寻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朱自清先生用一生的行动,赋予“爱国”这一概念鲜活而深刻的生命力,并使其成为刻入灵魂的行为准则。

讲解员讲述民族气节

承前启后传薪火,砥砺青春建新功。在纪念馆的字里行间,青年与先生跨越时空对话,深刻领悟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实践队成员们在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他们对先生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并决定在实践中让红色基因绽放出新的光彩。

文:王梓诺、王予馨、潘超/图:陈霞、王予馨、银璐、任丽婧/审核:陈灵强、林军辉、高晗雯、罗晨瑜/责任编辑: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