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了解青少年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认知程度、实践体验及传承意愿,践行“浙哲共富行·青年社科志愿惠民乡村”行动宗旨,8月4日,台州学院人文学院“青春垦荒”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宋佳俊的带领下,赴椒江对陈昱灵、胡馨文2位小垦荒队员进行访谈。此次活动既是“青春垦荒”实践队对大陈岛垦荒精神在当代青年中传承的一次探索,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实践队队员合照
2016年,陈昱灵、胡馨文等12名椒江大陈岛垦荒队员后代曾联名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他们郑重表达了传承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决心,励志成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好少年;在九年后的访谈中,实践队员们同样能够从他们身上汲取一如当年的精神力量。
陈昱灵首先分享了她对垦荒精神的理解——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虽然未能亲身经历那个年代坎坷的垦荒岁月,但她从小在外公的言传身教下长大。外公作为垦荒队中的一员,夜以继日地劳作,在台风的呼啸声中,用双手完成了炸山、排雷、开路等艰巨任务。这段艰苦创业的宝贵经历,凝结成最朴实最有力的精神力量,“有一百个困难克服一百个,有一千个困难克服一千个”的教诲也随着精神的接力,传递在家风间。
有了更多的嘱咐与寄托,意味着肩负新的使命与任务。自收到回信起,陈昱灵一直走在作为垦荒精神的推广者与宣讲者的道路上。她14岁参加全国团代会学习宣传、央视演讲,大学期间参与宣讲共同富裕的助农项目、编撰教材、小学支教宣讲等,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垦荒精神,闪烁出青年的无限力量。
“艰苦创业是在资源匮乏中创造条件,把荒岛变为沃土;奋发图强是直面挫折永不言弃,失败后仍能重整旗鼓;无私奉献是不计个人得失,为未来倾注心力;开拓创新则是敢于突破常规,用新思路发展新可能。”胡馨文在访谈中这样阐释垦荒精神的时代内涵。在访谈中她特别提到金可人先生的垦荒奋斗故事:“18岁时主动报名,在农业队劳作间隙创作了《垦荒之歌》等五首组歌,用音乐记录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让她深刻理解了,精神的力量不仅存于历史文献,更在鲜活的实践之中。
在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时,“希望你们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的嘱托令胡馨文既惊喜又震撼,更坚定了传播垦荒精神的使命。她主动研究垦荒历史文献,在生活中向同学们讲述垦荒故事,并尝试将精神力量融入日常——面对困难时以垦荒队员的拼搏事迹激励自己,把无私奉献具象化为“每日帮助他人、多学一点知识”的行动,让精神在细微处扎根。在胡馨文看来,垦荒精神与青少年成长息息相关,“我们不仅要讲述过去的故事,更要为新时代垦荒故事注入青春活力。”

讨论访谈现场
在代代变迁中,大陈岛垦荒精神如今已传承到当代青少年的手中。它并未止于一个遥远的符号,而是通过一代代人的讲述、实践与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力量。正如陈昱灵所说:“大陈人一直在书写新的篇章”,而这些年轻的传承者,正以独特的方式,让垦荒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成为激励青年奋勇前行的不竭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