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弘扬非遗文化,唤醒大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节气与非遗融合的奥秘,同时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更好地滋润人们的心灵,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我们开展了寻访非遗传承人的暑期社会实践。
6月26日上午八点,“浙东古韵——二十四节气”实践队全体成员在南门口集合、出征。本次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带队老师是黄仙姬、吕继北老师,老师们与7位学生共9位成员参与本次实践。
出征前,黄仙姬老师召集全体暑期社会实践的同学参加安全会议,详细交代了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特别强调人身安全问题。这是实践队队员们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大家首先进行自我介绍,彼此熟悉。随后黄老师主持会议,队长许伟向协助介绍了活动内容,讨论实践队的日程安排。成员们根据自身特长分工:编剧、演员、摄影、剪辑、后勤。成员们有序地开展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台州蒋协兴食补堂。通过对徐老先生及其女儿的采访,我们了解到该品牌起源于民国时期,历经四代传承,并于2021年被评为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舌尖的美味感受温岭传统食补技艺一个世纪的沉淀,增加对生命最初的原体验。
第二站,我们采访了台州草编艺术传承人陈真老师。据悉,草编技艺自古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河姆渡人和井头山人制作的“凉席”,最早的记载是周代的菀席。除了传统制作草编的材料,陈老师还从世界各地引进了南非的拉菲草、日本的三蒲草、巴拿马的巴拿马草等。在工艺方面,通过对目前登记在册的三千六百多种编法的复原、衍生,他们整理、结合现代工艺的各种编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草编技艺。现如今,草编技艺的传承人老龄化严重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为了更好地传承草编技术,陈老师的团队编写了一套教材,这套教材目前已经进入了全国四十多所学校,为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学习这一门手艺提供平台。此外,陈老师还告诉我们,学习草编技艺对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是热爱和耐心,这也是弘扬非遗文化所需要的。
通过对非遗传承人的寻访,我们体悟到创新创造品质和不懈奋斗精神是非遗传承所必需的。文化深呼吸,非遗零距离,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