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在线 > 正文

学工在线

温暖重温|教师代表苏卢健在人文学院2023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23-06-12      浏览量: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好!

很荣幸作为历史专业教师代表站在这里发言。三年前,我博士快毕业时,也希望自己能有一场隆重的毕业典礼。很遗憾,因为疫情,错过了。今天站在这里,尽管穿着导师服,我感觉这也是属于我的毕业典礼。与大家不同的是,此刻站在台上的我有些紧张,可能与某个时期要上台的你们一样,上台那一刻不知所措。当接到要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时,我有些受宠若惊,系里有很多才华横溢,比我说话利索的老师。感谢领导给了我锻炼的机会。当时接到通知也不知要说些什么。想了好久,还是继续当时录制毕业视频的话题,将善待自己和他人作为这次毕业演讲的主题。

首先,我这里说的善待自己,除了吃好,喝好,睡好外,更多的是在心理层面。在这个极卷的时代,一些人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不会安慰自己,身心俱疲。因此,我们很需要学会善待自己。那么,我们如何善待自己呢?

一是要知足。人的不快乐,往往是自己的欲望超过了能力,对某事有过高的期待,一旦没达到,就会有极大的落差而产生痛苦。正如《世说新语》中所言“志大其量,终当死坞壁间。”因此,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欲望,量力而行,学会满足。我相信,如有这样的心态,一个小目标的达成都会让你快乐。当然,这里也不是说要满足于现状,我们应该要随着自己能力的提升,适当地提高目标,循序渐进,完成蜕变。

二是要达观。达观即豁达和乐观。豁达,就是不计较一时得失和不在意他人的看法。过分地去计较得失,什么都要争,什么都想要,只会让自己痛苦。而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得不到别人的肯定就会心态失衡,让自己陷入苦恼中。乐观就是一种抱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挫折、生活的态度。一些人面对挫折或不公时,往往会抱怨,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相反一些乐观的人往往会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克服生活中的苦难。我们熟悉的刘禹锡与柳宗元就是很好的例子。两人为好友,在唐顺宗时共同经历“二王八司马”事件。因性格上的差异,刘禹锡达观,柳宗元悲观,贬官后的两人遭遇不尽相同,刘禹锡砥砺前行,而柳宗元郁郁寡欢。这在他们的文风上也有所体现。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柳宗元《江雪》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刘禹锡在仕途及诗歌的成就上皆超过柳宗元,且比柳宗元幸更长寿。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适当地悲观一下,可让自己头脑清醒一下。

其次,懂得善待自己之后,我们也要学会善待他人,这需要我们的包容和理解。包容,即和而不同。在社会中,与我们想法不同,三观不合大有人在。我们不能因为他与我想法不同,观点相左,就胡乱指责,“己所之欲强施于人”。就比如我们历史学有不少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之间又有些差异。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属于某一学科,就觉得这一学科是最好的,以它作为衡量他人学科或是研究好坏的标准。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性,如我们吸收各自学科的优点,融会贯通岂不是更好。而理解,是给予他人“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说:“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陈寅恪讲的是我们在审视古人学说的时候要给予“了解之同情”,这也可以引申为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前述提到别人对可能我们有批评乃至指责,而是设身处地地去了解此事因何而起,去理解他人的感受,而非陷于争论中。

同学们,善待自己,并善待他人,是我在毕业时想送给大家的话。对自己和他人好点,不要再为生活的小事而烦恼,也不要担心前途迷茫,勇敢地向前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祝福大家!

 

文:苏卢健/图:人文学院/审核:林军辉/责任编辑:金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