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下午,人文学院“口述校史”实践队的队员们在王进利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已退休老教师——郑宏杰老师的家中,与郑老师进行了一次持续两小时的深度访谈,从中了解到过去峥嵘岁月里台院校史的变迁以及老师在学校的工作经历。
郑宏杰,笔名洪迪,著名诗人、诗论家、学者,中国作协会员。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进入台州师范专科学校担任副校长,同时也是中文副教授,1993年退休。著有诗集《雨后新叶》《超越存在》《存在之轻》;诗美学理论专著《现代诗美的创造》《大诗歌理念和创造诗美学》等。
十年任职,初心不忘
1984年,在经过了一系列人事变动后,郑老师选择来到台州师专当一名中文教师,教授现代文学的课程。原因十分简单,就是“喜欢教书”,这一教就是近十年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郑老师曾任副校长,主要分管图书馆和学报这两方面的事务。尽管距离现在已有几十年,谈及和图书馆有关的事,郑老师仍记忆犹新。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坚持购买《四部备要》和《四库全书》这两部经典。到现在台州学院的图书馆里仍较为完好地存有这两本书,供后来的学子们翻阅。在扩大《台州学院学报》的影响力上,郑老师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作为诗人、学者,郑老师这几年来依然笔耕不辍。最新的论文《当今现代散文的别致开拓——读赵宗彪新作<山河故人>》在台州学报第二期发表,更是获得多家知名平台转载。
由于八九十年代人才缺乏,任教期间郑老师负责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不论担任何种职位,他都秉承着刚来学校时的初心,即一切都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好,尽职尽责地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每一件事。
岁月往复,匠心筑梦
据郑老师回忆,他任教时候的学生在文学创作方面热情极高。尤其是在鹿路文学社举办的诗会上,许多诗人来到现场进行自由讨论,文学氛围十分浓厚,可谓精彩纷呈。活动后郑老师还会邀请学生们到家里吃火锅,吃完就在小书房和大家一起探讨感兴趣的文学问题。他非常享受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至今还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有很多学生在各个领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家中的房间里也还存有学生的一些书画作品。
得知队员们都来自人文学院后,郑老师鼓励大家多读古文。他以胡正武老师通读古文并为古文划分标点为例,说明当代善读古文人才的稀缺,进而鼓励年轻的学子们多阅读几本经典古籍,试着去领略古文之美,为传承古人的智慧结晶出一份力。
郑老师说,当他第一次读到“写诗,做人都一样,要有点儿只求耕耘,不求收获的精神”这句话时,“有种从漆黑的山洞里钻出来的感觉。”和学生并肩在文学领域一路耕耘下来,郑老师真正做到了匠心不改。他带动起的浓厚的学术氛围,也在校史上留下了绚烂的笔墨。
脚踏实地,步步升格
郑老师任教时,学校还未增设二级学院,现在的人文学院对应那时的中文科。台州师专时期学校规模小,各个科主任、系主任聚在一起开会,就叫学校办公会议。早在1986年,郑老师就在会议上提出要办台州大学,让学校从单一性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当时对于郑老师“弄几个硕士来”的想法,有人不理解甚至笑话,但郑老师并没有因此放弃尝试。直到2002年,蒋承勇校长在任期间,学校正式从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专科学校后的第一任校长邵全建,还有一个就是蒋承勇”,郑老师称这是他觉得台院校史上贡献和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从1907成立的三台中学堂简易师范科,到今天全面发展的台州学院,一路上风雨兼程,正是有像他们这样的台院人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有台院的今天。对于未来,郑老师也相信,只要全体师生脚踏实地一起努力,台院一定能早日升格成为台州大学。
最后,郑宏杰老师与大家合影留念,并在纸上写下“建议中文系的同学都学会古文,等于多了一双眼睛”,表达了对同学们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