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晚,人文学院“你好,观澜记者!”暑期实践队在线上采访了深耕于一线的第三届台州观澜奖获得者——王以军记者,聆听了他作为记者在路途中发生的故事,从而对记者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感悟。
王以军,现任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首席记者,制作的现场短视频《彻夜救援 台州无眠》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20年受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2年获第三届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观澜奖,至今已在新闻一线奔跑了23年。
二十多年耕耘在一线报道,王以军记者认为“眼力”与“脚力”对新闻工作者至关重要。“镜头要随时捕捉,哪怕是细小的动作行为”在问及现场直播报道时他如此说道,之后他举了开渔节的例子:在现场报道前需要与开渔节涉及的海洋渔业局、渔业公司以及船老大等多方面进行跟进,提前构思、准备文稿,在报道中捕捉到渔船千帆并发那一刻渔民希望满载而归的心情。他认为开渔节这个“细微”的报道,不仅反映了新时代下渔民的生活,而且体现了时代的脉动。
在坚守一线的路上,王以军记者也曾被问到,记录这些“细微”是否有意义,他说“有意义”。王以军记者曾进入到倒塌事故的现场,记录下消防队员从八点到十二点救援的过程。在他看来,虽然很多画面可能无法在报道中呈现,但蹲守的意义在于这些有可能并可以呈现的发生。以此为例,他简明扼要地解决了我们对于如何寻找突发事件报道角度的问题,他认为这需要通过发现细节,不断跟拍。我们也从他的话里明白了,新闻工作者需要在实践与考验里不断增强“四力”,为做好有温度的新闻打下结实根基。
“做到回应民众关切,传播正能量。”在问及突发事件报道的思路问题时,王以军记者以制作的现场短视频《彻夜救援,台州无眠》为例:2020年6月13日16时40分左右,G15沈海高速温岭段良山村附近一辆槽罐车爆炸冲出高速公路,这是一起国务院安委会挂牌督办的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事故发生后,台州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启动突发事件报道应急机制,第一时间派出4组记者赶赴现场采访。
“在报道时要提起十二分精神,时刻关注周围的一些变化。”通过多方的努力到达现场后,为了回答“如何准确回应民众关切?”这个问题,王以军记者凭借用心的态度和过硬的专业能力把主题定在“救援”这个点,把重点放在“人”上面,展现重大事故发生后,各界干部群众和消防官兵奋不顾身、积极投身救援的过程,彰显“不放弃任何一条生命”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他认为,新闻的温度不是指新闻内容的大小,而是作品那种能够深入人心的精神力量。媒体需要做的是让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成为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重要力量。
“有时无需多言,镜头就是最好的语言。”在多方共同的精心赶制下,该短视频时间线清晰,画面翔实,多段现场声串联起救援场景,极具冲击力,完整再现了惊心动魄、争分夺秒的救援过程,迅速成为互联网热点,多段视频被多家新媒体平台转发,央视、浙江卫视也跟进报道,该短视频也获得了第31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现场新闻二等奖,这正是有温度的新闻无需言表的影响力。
在问及对于全媒体时代的“特种兵”有什么看法时,他认为“特种兵”不是一种普通的战士,需要全副武装,而是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工作者“杂家”的要求。
“全媒体时代,信息五花八门、瞬息万变。对于记者来说,变的是广度和传播媒介,不变的是追求新闻实事。作为全媒体时代下的融媒体记者,一定要深入基层,脚踏土地。用笔、镜头记录现场,用拍照片、写推文、拍摄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捕捉感动、传递力量,新闻工作者只有在现场,才能真正扎下去;倾听到群众鲜活的心声,才能与时代同行。”
这让我们明白,若把新闻工作者比作融媒体时代的“特种兵”,那么武器便是创、说、拍、摄、写、剪、编、评“融媒八技”。
最后他对新一代新传学子勉励道:“记者入门虽易,但要想成为好记者,却绝非一朝一夕可成,需要不断增强‘四力’,需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的实践,需要经过百折不挠的考验。但我们要坚信,只要持之以恒,肯定有进步!”我们由此领悟到——记者,作为一种职业,更意味着一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