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人文学院“浙东唐诗之路”实践队开展专项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04      浏览量:

为深入挖掘唐诗IP中蕴含的古越文化标识,探索其当代创造性转化路径,人文学院“浙东唐诗之路实践队”于7月2日至3日,在指导老师娄欣星、王宏芹的带领下,走访了绍兴博物馆、府山公园、镜湖国家湿地公园及贺秘监祠等重要文化地标,展开了一场寻根溯源的实地调研。

7月2日下午,实践队以绍兴博物馆为起点,开启了暑期实践的序幕。展厅紧扣绍兴历史发展脉络,通过实物展示、数字化互动展板等多种途径,生动铺展出一部可触摸、可感知的立体绍兴通史。队员们在与游客及讲解员的互动中,收集到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游客关于博物馆文化体验的期待与建议。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解读古越文化在当代的密码,不仅是一种学术追求,更具有触动人心的现实价值。

194CF

队员对游客进行采访

随后,实践队沿石板路步入府山公园,循着历史足迹探寻越王故迹。越王殿的夯土台基与越王台的拱形门洞,见证着勾践“十年生聚”的务实谋略;文种墓前的青草,诉说着“勇谋并举”的忠烈品格;摩崖石刻上“动静乐寿”四字,既是明代汤绍恩治水时的心境,也暗合了古越人“刚柔相济”的处世哲学。一路行来,砖石草木间皆是历史回响,队员们深深体会到,府山不仅是一处怡人的风景胜地,更是古越精神的立体教科书。

7月3日上午,实践队来到镜湖国家湿地公园,分队在十里荷塘、梅山湿地及犭央犭茶湖避塘展开调研。通过问卷和访谈,队员们了解到当地居民对镜湖的生态建设深表认可。这片水域,承载着古越先民“水魂”的遗韵,是滋养越地文明的碧波摇篮。作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重要节点,镜湖曾引得李白、杜甫等诗坛巨匠驻足,留下咏叹的诗篇。诗中“镜水”的澄澈,仿佛是穿越千年的回响,映照着今日镜湖的灵动,也让唐诗之路在此刻拥有了可感的温度。

下午,实践队循迹前往贺秘监祠。祠内,崇贤堂、千秋楼、怀贺亭,每一处都仿佛凝固着贺知章不羁的灵魂。队员们驻足其间,感受那份穿透千年的“诗狂”风骨。通过电子互动展板,成员们进一步梳理了贺知章与浙东唐诗之路的紧密关联。这番寻访,让队员们将对诗人的追思,转化为一次触摸地方文化根脉、并尝试对其当代价值进行解码的生动实践。

1E9E2

实践队在贺秘监祠合影

21134

队员们参观贺秘监祠

绍兴首站的实践体验,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走访古迹、研读唐诗是解码古越文化标识的基础,但真正让其焕发新生的关键,在于青年视角的当代解读。带着这份认识,实践队员们将继续踏上浙东唐诗之路,探寻古越文化的现代化表达,让千年文脉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文:朱玟熹、叶泽筠/图:刘佳怡、叶泽筠、朱玟熹/审核:陈灵强、林军辉、娄欣星、王宏芹/责任编辑: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