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行走的思政大课堂”暑期社会实践队聚焦革命英烈郭凤韶的青春故事,以录制微党课的方式,化身“历史讲述者”,让红色精神照进当代青年的青春征程。

实践队在郭凤韶故居留影
1911年,郭凤韶出生在临海城关一个思想进步的家庭。父亲郭松斋是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参与者,在追求民族独立的道路上勇敢前行;母亲李永清出身书画世家,用艺术的视角同封建礼教悄然抗争。开明民主的家风,像一捧肥沃的土壤,早早在郭凤韶心里埋下追求真理的种子。
随着队员的讲述,郭凤韶年少时的模样愈发清晰——她思想活跃,看不惯封建迷信那套旧东西,也厌恶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在时代的浪潮里她早早觉醒,让青春厚植追求自由与真理的底色。

郭凤韶扮演者与讲解员交谈
此次微党课以别出心裁的情景演绎,串联起郭凤韶的革命轨迹:从南京晓庄师范求学,到满怀热忱参加进步组织,从秘密转移革命力量,到雨花台就义前的坚贞不屈。实践队员通过角色扮演,将历史场景“搬”到观众眼前。
“革命是我的第一生命!”这声呐喊,仿佛跨越了时空,令全场肃立。那一刻,所有人都真切感受到她对真理的执着坚守,更感受到那融入血脉的“台州式硬气”,是无畏,是决绝,是宁折不弯的风骨。她不再是课本上一个冰冷的名字,而是19岁就敢为信仰纵身赴死的“同龄人”,更是照彻前路的革命先辈——用生命诠释着“为信仰不顾一切”的滚烫初心。

实践队拍摄中
微党课末尾,郭凤韶19岁的生命轨迹在赤红党旗前与革命热忱相互映照。旋律响起,仿佛勾勒出她在旧时代风雨中冲破封建枷锁、传递革命星火的坚定身影。
越深入探寻,实践队成员们越能真切感受到郭凤韶的英勇无畏。动荡年月里,郭凤韶以“十九年计划”刻苦学习,为革命蓄力;面对危险,她勇赴南京守护同志;被捕后,她咬紧牙关,绝不吐露半字,直至在雨花台英勇就义。她短暂的一生中展现出的纯粹信仰与果敢担当,让“革命是第一生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化作了热血铸就的行动。

郭凤韶扮演者于党旗前合影
这堂创新思政课,突破传统宣讲模式,以对话式演绎、沉浸式体验,使革命历史“活”起来。在郭凤韶烈士故居的一砖一瓦间,年轻一代通过与先烈跨越时空对话,领悟青春的信仰真谛,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让红色传承在行走中扎根,在共鸣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