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人文学院“仙居神工录”实践队记录省级非遗“鲤鱼跃龙门”

发布时间:2025-07-06      浏览量:

鼓槌劈破晨烟急,雷点迸开青瓦鸣,锣面翻金裂云去,长街震落千年声。7月5日,人文学院仙居神工录实践队走进仙居县吴桥村,实地记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鲤鱼跃龙门”表演,用镜头与文字留存这份千年民俗的活态传承。

实践队与表演艺人合照

田市镇吴桥下村文化馆负责人李美珍召集村民,为实践队展示了鲤鱼跃龙门的配乐表演。参与演奏的均为年过六旬的长者,他们手持摆鼓、铜锣、钹等民间乐器,围坐成圈,依照一份简单却精准的乐谱进行演奏。乐谱上仅标注了每件乐器的敲击次数和停顿位置,但老人们的表演却展现出惊人的感染力。鼓点铿锵有力,节奏明快响亮,饱满的声浪极具穿透力。更难得的是,他们对节奏的掌控极为精准,齐奏时气势磅礴,休止时干净利落,默契的配合将“鲤鱼跃龙门”的激昂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拍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采用多机位布设,完整记录了民间艺人的演奏过程。队员们特别注重捕捉老人们手持摆鼓、铜锣、钹等传统乐器演奏时的神态细节及韵律细节,保证记录到位。

在热烈的锣鼓声中,李美珍进一步揭秘表演的人员配置,“搬运龙门架得六到八个人,两端各坐一人扶着,原本在‘武松打虎'情节里要用线拉,但现在这个环节已经没有了。”说到花灯表演,她指着陈列的十四架灯具介绍道:“拿灯的演员一人一盏,我们有龙嘴灯、龙头灯、鲤鱼翻水灯、鲫鱼灯、火鱼灯、虾灯、白板灯七对,共十四个人。但演出时得备两人替换体力不支的演员,所以演员得十六人左右。”据了解,每一个花灯都有自己的特色,龙虾灯的须、脚可随力度灵活摇摆,鲤鱼花灯则精致轻巧。

鲤鱼跃龙门的配乐表演

实践队两名队员也在艺人指导下尝试操控鲤鱼灯。虽然灯体轻巧,但要精准表现鱼儿游弋的姿态却非易事。“想控制好游动的韵律特别难。”实践队队员徐子珺在尝试后感慨道。老艺人笑着补充:“这些动作我们练了几十年,手上的分寸差一点都不行,而且双方要配合好才行。”通过亲身体验,队员们对这项非遗技艺的细腻程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为深入探寻“鲤鱼跃龙门”文化的渊源,实践队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历史悠久的折桂里碑和“鲤鱼跃龙门”表演的关键道具龙门架。据村干部介绍,折桂里碑距今约900年,立于南宋绍兴八年,是为纪念同一年考取进士的三位本村学子而建,碑名“折桂里”由三人亲笔题写。在历史上,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路过此地都要下马下车,以表敬重。

村干部着重提到,石碑附近的古桥是“鲤鱼跃龙门”传说的核心发源地。相传明代乡人吴楠江多次科举失利,一次途经古桥时,看到鱼虾争相跃出拱桥的景象,深受启发。他由此设计出形似拱桥的“龙门架”,并制作出各种鱼灯、虾灯,开创了“鲤鱼跃龙门”的民俗传统。文字资料显示,这一独特的文化习俗至今已传承六百余年。

接着实践队队员去到了鲤鱼跃龙门传承人吴法忠的家中进行采访。吴法忠回忆道:“我16岁开始学鲤鱼跃龙门,18岁出师带头表演,这一晃就是几十年。”由于吴老年事已高,其子吴建设作为新一代传承人,详细介绍了表演工具的传承细节。“这些灯都是仙居本地的无骨花灯,有荔枝灯、花篮灯、桂圆灯等四五样。”吴建设指着陈列的灯具说,“以前的灯用木头和竹做骨架,里面点蜡烛,现在换成电池了。不过制作工艺和古时候一样,就是时间久了颜色会掉,得重新买。”

实践队与吴法忠、吴建设合影

谈及“鲤鱼跃龙门”的未来,吴建设目光坚定:“这不仅是民间艺术的守护,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精神的诠释。”他向实践队提到,希望政府能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行列,以求“鲤鱼跳龙门”可以走的更远。

文:徐子珺、张圣依/图:曹佳佳、何禹树/审核:陈灵强、林军辉、单仁慰/责任编辑: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