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三台人文论坛”第68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傅浩来我院讲学

作者:文/张晨刚 摄/陈阳帆 王雅爽     发布时间:2018-10-29      浏览量:
“三台人文论坛”第68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傅浩来我院讲学
“三台人文论坛”第68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傅浩来我院讲学
“三台人文论坛”第68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傅浩来我院讲学
“三台人文论坛”第68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傅浩来我院讲学

   10月25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傅浩应邀来到人文学院,为人文学院的师生作了“诗歌源流概说”的专题讲座和以“外国文学研究的问题和方法”为主题的学术座谈会。李国辉博士主持讲座,人文学院李建军院长出席,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相关教师以及学生参加。
   在第一场讲座“诗歌源流概说”中,傅浩教授结合《弹歌》等各国最古老的诗歌指出,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式,在上古时期是一种共有知识——劳作、游戏和祭祀等因素综合后才有了诗歌的萌芽;但是这一观点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因而只能作为推论。此外,他以诗歌题材、风格、语言和形式为着眼点,对比东西方诗歌的流传与变迁得出:诗歌的题材和风格、语言和形式相互影响。对于中国诗坛新旧诗分裂的现状,傅教授强调:“一味地模仿会让语言失去灵魂,那些陈词滥调就会像河里的淤泥越积越多。”
   在
第二场讲座“外国文学研究的问题和方法”中,傅教授简单介绍了汉诗与农耕文化的演进、中国上古神话与少   数民族史诗后,将中国上古史诗与印度史诗作了对比,指出农耕文明的演进、书写材料的改变和文字历史的发达等是中国古史诗失传的主要原因。同时,他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对经典著作进行深入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接下来,傅教授与在座老师共同探讨了外国文学翻译、中国当代诗歌文学创作和当代学术讨论氛围等话题。他认为,要以平等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学成果;中青年学者要“去掉虚幻,不赶时髦,甘坐冷板凳”;学者应该讲求学术精神,做学术研究要“求真,而非趋时”。
   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傅浩教授结合自身的理解和经验,旁征博引,给大家带来了别样的收获。两场讲座加深了同学对诗歌源流的理解,开拓了在座老师在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视野,这有助于我院学术研究水平和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