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知与行”系列3:郭建利老师做“文学名著与台州方言”讲座

作者:文/刘一峰 摄/孙柯儿     发布时间:2016-03-29      浏览量:
“知与行”系列3:郭建利老师做“文学名著与台州方言”讲座
    
    3月24日晚,人文学院特邀郭建利老师在1307教室为人文学生作了题为“文学名著与台州方言”的讲座。
    郭老师首先向大家解释了台州方言与民俗文化、文学的关系。他指出,方言是地域文化之根,解读民俗文化之钥。台州方言、俗谚形象精练,独具乡土魅力,有的是古汉语的遗存。它们烙有浓郁的台州色彩,折射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无疑,这是文学创作的富矿之一。方言的优势和文学功用是普通话无法企及的。方言也是了解台州文化的重要入口。
接着,他列举诸多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如四大名著、《金瓶梅》、金庸小说等都闪现着台州方言词的影子,惜乎多数人习焉不察。比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独自怎生得黑”,以及《水浒传》中“怎生教人请得下来”,《红楼梦》的“搛”,《儒林外史》的“菜蔬”等。此外,郭老师还点明文学创作时方言相比普通话创作的优势。如朱自清笔下的“心里颇不宁
静”(《荷塘月色》),若换做临海方言中的“心焦着炭”,或者“心里滚突突”、“虾姆(蚂蚁)落鏊盘(平底锅)”,则更生动形象、显得更有味道。
讲座中,郭老师对“煞夹”、“呒告”“龙得猛”、“拔”、“侯”等台州方言特征词作了考析。临近清明,他还特地对台州的“青”“青团、青餣”“青餣箬(苦槠树叶)”作了考辨。
方言也作土话,实际上,“土话”其实一点也不土,经历了时间的打磨,从先民口中流传下来的方言,往往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有时比普通话更耐人寻味。郭老师的讲座,对于人文学子而言,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为探讨、学习文学作品,了解台州方言与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