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三台人文论坛”第41讲:首都师大王光明教授解读“边缘时代的中国诗歌”

作者:人文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15-12-15      浏览量:
“三台人文论坛”第41讲:首都师大王光明教授解读“边缘时代的中国诗歌”

    12月11日,首都师范大学王光明教授应人文学院邀请来校,为人文学子作“边缘时代的中国诗歌”专题讲座。人文学院副院长陈灵强主持讲座。
    王光明教授深入分析了现代边缘化诗歌呈现的消费主义时代、“失语”与平面的时代、泛化的诗歌三个特点;结合《不认识的人,就不想再认识了》、《给一个女孩》等经典诗作,具体从“以个人方式想象世界”、“个人的诗歌趣味”两个角度解读“个人之诗”;同时通过对地域之诗、经验之诗与衍生之诗的解读,深刻剖析当今时代诗歌边缘化的原因,呼吁大学生走进诗歌,重拾古老典雅的文学艺术。
    讲座互动环节,王光明教授与现场同学进行热烈的交流,同学们纷纷提出各自的疑惑,浓浓的学术氛围笼罩现场,不同思想相互切磋。面对同学的“诗歌应走向大众化还是小众化?”等提问,他表示:诗歌被改装后为更多人所接受,从本质上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语言的应用,因此是大众化的,需要广泛的共鸣、大众的支持;但它又具有小众化的特点,是个人真情实感的流露。
    王光明教授还在陈灵强副院长等陪同下,与鹿路文学社成员就诗歌创作、赏析作进一步的交流,着重探讨了格律诗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和建筑之美,指出诗歌创作过程中的种种不易,勉励同学们追求“诗意人生”。他结合自身经历说明平常生活中处处有对诗意的追求,认为诗性是超越人生、超脱人性的,是生活中的必需品。
    他同时总结了古今诗歌创作的不同要求,指导同学们读诗、辨诗的方法。认为古体诗的创作考验写作能力,现代诗则重于感受、筛选能力;读诗歌要细读、玩味,把握诗歌所表现的一瞬即逝的情感;诗歌的品析除了主观感受,更要学会鉴定,观察诗在创作手法、情感上的创新,发掘出好的诗;感受诗人的胸怀,体会伟大的诗。
    通过本次讲座和深入交流,很多同学表示受到了诗歌文化的陶冶,获益良多,并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重拾古老灿烂的诗歌文化,将其从边缘拉回来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