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三台人文论坛”第73讲:刘跃进教授作建安风骨的历史内涵及其意义讲座

作者:文/马卓羽 摄/彭心怡     发布时间:2018-11-17      浏览量:
    “三台人文论坛”第73讲:刘跃进教授作建安风骨的历史内涵及其意义讲座
“三台人文论坛”第73讲:刘跃进教授作建安风骨的历史内涵及其意义讲座

    11月15日晚,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跃进应人文学院邀请,来校作“建安风骨的历史内涵及其意义”学术讲座。人文学院相关师生参加讲座;人文学院院长李建军主持讲座。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文学评论》杂志社社长、《文学遗产》杂志主编、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等职。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
    讲座从建安文学的历史背景入手,以何进招董卓进京引起天下大乱为切入点,引出本次讲座的研究对象——建安文学。随后,刘跃进教授讲解了建安文坛上的三曹七子,指出曹操的文章《让县自明本志令》可用“古直、悲凉、霸气”六字概括。他着重分析了曹植与曹丕,提出曹丕属于权力型人物而曹植属于审美型人物,如刘勰所言“子建思捷而才俊”,“子恒虑详而力缓”,两人各具特色。刘教授概括了建安文学的四个特点,一是有个性;二是有气有骨,风为气骨为力;三是行文华丽壮大,情思蕴藉;四是典雅与世俗相统一。他表示,文学最重要的是既要关注雅又要注重俗,便如曹操所言:“天地间,人为贵。”文章并非空洞的赞歌,应书写人生百态,反映社会现实,而建安文学正是因为反映了百姓的心声,描写了时代的离乱,才成为中华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讲座尾声,刘跃进教授对师生提问作了解答,同时以“我们今天的文学去哪儿了?”“为什么经典之作变少了?”引发在场师生的思考。他强调,行文应唱时代之声,扎根于当下时代土壤,回到文学本身,而非背离时代环境,虚无空洞,刻意寻求深度。刘跃进教授用丰富典雅的语言展现了文学的魅力与价值,使在座师生进一步明晰建安风骨的内涵,开拓了师生的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