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三台人文论坛”第80讲:四川师范大学万光治教授作“民歌:来自田野的活态文献”学术讲座

作者:文/邓清扬 岑玥 摄/陈沙莎     发布时间:2019-04-22      浏览量:




4月19日晚,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万光治教授在一号教学楼会议室作题为“民歌:来自田野的活态文献”的学术讲座,人文学院院长李建军、副院长高平等出席讲座。

讲座伊始,万教授谈到民歌研究是他的专业也是他的爱好,他曾对四川地区的民歌进行长达十三年的探索研究。他在采风时秉持两个原则:一是不避重复,民歌在不同地域表现与传达上呈现不同形态,故需尊重近似体的存在;二是必须原生态,排除任何加工,旨在还原最真实形态。接着,万光治教授认为在民间口传文学艺术传播史上,“摘诗”、“删诗”为常见现象,民众依据各自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内容筛选,同时他指出古代乡村社会的乡规民约对歌词内容有所规范,要求其娱乐与教化相结合。针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歌,万教授围绕诵、赋的定义展现异同。更值得一提的是,万光治教授强调民歌在地域交流中会建立文化走廊,可能会产生变异,因此他建议在遵循田野考察一般原则与方法的基础上,充分重视与利用活态文献以保留民歌基本原貌。

在交流环节,同学积极提问,现场迸发知识的火花。万教授针对不同问题提供不同解决思路。围绕如何辨别“说、唱、诵”三种形式的问题,他认为在说、唱有明显区间,两者较好区分,两者的中区基本为诵,自由度很大,正是这种自由度,使诵富有表现力。

   本次讲座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激发起同学对民歌民俗的兴趣。李院长将本次讲座总结为三个关键词,即“活态文献”、“活态研究”和“活态传承”。“活态文献”相对于“固态文献”而言,“活态研究”意味着“活态文献”与“固态文献”的互证,而“活态传承”则是书斋与田野的互动。最后,他建议我们走出书斋,走向田野,“不在故纸堆中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