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人文学院举办第35期“和合学术沙龙”:柯联民博士发表“民主协商”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21      浏览量:

6月18日晚,人文学院今年第4期(总第35期)“和合学术沙龙”在椒江校区图书馆240讨论室举行。本期沙龙讨论柯联民博士提交的论文《基于协商民主兴起的协商权初论》。人文学院副院长高平教授主持,张燕博士担任主评人,人文学院院长李建军教授、副院长李跃华副教授与苏畅、娄欣星、陈锐钢、池雪丰、王健、吕继北、汤善峰等博士参加。

柯联民博士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背景分析开始,对中国以台州“民主恳谈”为代表的协商民主类型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协商权作为公民权在宪法学上的定位和在权利体系中的地位,并从权利比较的角度厘定了协商权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内容。

主评人张燕博士认为论文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还需在几个方面作进一步厘清:一是协商民主在中外的研究表述需要更加明确,二是中国“民主恳谈”形式的协商民主与其地域文化背景需要联系,三是协商民主在中国当前的民主实践中处于什么状态需要再辨析,四是从协商民主到协商权的论述需要必要的过渡。同时,她对文章结构也提出了调整建议。

与会的其他老师也各抒己见。李跃华博士认为文章的问题导向还须更加清晰,建议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缘由、中国协商民主实证分析与绩效评价、民主困境与方式等层次阐释协商民主的工具性价值和构建性价值,继而提出构建中国协商民主体系问题。苏畅博士对文章中涉及的“代议制”、“先验性”、“权利相关性”等概念进行了辨析和讨论,并对相关文献提出了引证建议。娄欣星博士认为文章在结构上过于繁复,可适当调整。王健博士指出文章在引文、注释方面需要再加规范。池雪丰博士认为文章追求大而全,问题意识不够突出。汤善峰博士建议文章对问题进行细化,多角度、多层次进行阐释。陈锐钢博士认为文章涉及的概念性问题过多,不容易构建起针对性的叙述和论证,建议减少内容、缩小问题。

高平教授认为台州学者对协商民主的研究远远滞后于生动的社会实践,应该深入基层,了解民意,洞悉改革发展动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切不可脱离实际与群众;本文有些像专著,不可存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讨论问题不宜过多,要集中火力解决一两个要害问题;摘要有“世界上最小的论文”之称,应简要呈现作者的观点,切实有力。

李建军教授听取大家讨论后,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辨析可更精细,尤其是协商民主等核心概念,可以从协商民主与对抗民主的相对性展开概念辨析;二是论证可更精确,可从“部分利益党”与“整体利益党”角度对协商民主的实质进行论证;三是聚焦可更精准,可将基层协商民主层面讲透,由小见大讨论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柯联民博士对大家在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建议作了回应,并表示感谢大家的不吝指正,要认真对大家的意见、建议进行整理、思考,进一步完善文章。

最后,高平教授对本次沙龙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柯博士不忘初心,继续多年前即已研究的民主协商问题,论文现实意义强,理论勇气大,值得赞许;可再深化概念辨析、细化问题研讨、强化逻辑论证,提升文章质量。此外他还表示,本场沙龙是人文学院在椒江校区举行的第一次学术沙龙,这表明学院能够考虑到两地办学的不利因素,从实际出发,扩大学术阵地,进一步增强了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