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晚,人文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和合文化沙龙”(20202年下半年第3期,总第38期)在人文学院一楼会议室召开。本期沙龙讨论了娄欣星博士的论文《论浙东唐诗的创作范式与时代价值》。人文学院副院长高平教授主持,王宏芹博士担任主评人,杨供法、吴晶、李国辉、朱磊、屈燕飞、潘润等9位老师参加。
娄欣星博士毕业于苏州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博士后、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其发表的论文认为:浙东唐诗之路作为一条山水人文之路,具有风雅、清修及隐逸三大特质。浙东秀丽的自然山水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赋予了浙东唐诗之路独特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内涵,不仅影响了唐诗情景浑融等风格的形成,也促成了浙东唐诗创作范式,即“模山范水”与“笔补造化”的最终确立。这一创作范式既有客观景物的精致刻画与生动呈现,也包含了思想主题的深刻性与复杂性,有对自然山水的体悟、对政治生活的疏离、对隐逸世界的建构以及对赠答怀人的书写等等,真实反映了唐代社会漫游与隐逸之风盛行的文化风尚。
主评人王宏芹博士指出论文鉴赏过多,议论过少,以及仕隐兼修部分独特性的论述是否合理等问题。与会的其他老师也各抒己见。屈燕飞博士对标题中的“创作范式”一词提出质疑,建议文章应对“创作范式”的概念进行界定。吴晶博士认为从对比的角度能够较好地挖掘浙东唐诗的独特性。李国辉教授从专著与论文的写作特点和研究目标的不同,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专著重在格局,而论文重在立意,研究目标在于从模糊的东西走向清晰的东西。因此论文立意最关键,这样才有力量。潘润博士提出论文应对浙东地理特点有所交待。朱磊博士认为,如果对浙东唐诗作数量统计,再以此为基础进行量化分析,庶可成为论文的一个亮点。杨供法教授针对题目中“范式”一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模式”更为贴近论文的主题。最后,高平副院长做总结发言,从标题、措词以及观点提炼三个角度指出了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逻辑严谨、措辞准确、观点创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