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1日晚,在人文学院四楼实训中心,人文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了本学期第1期(总第42期)“和合学术沙龙”。本期沙龙讨论周宇航博士论文《“恐怖小说”的英文指代术语辨异——以英译本<圣经>为例》与潘润博士论文《渤海建国即据有辽东考》。本次沙龙由人文学院副院长陈隆升博士主持,李国辉博士与张燕博士担任主评人,人文社科处副处长高平,人文学院院长李建军、副院长李跃华及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相关教师二十余位参加了此次沙龙,在场旁听的还有人文学院拔尖人才创新班(汉语言文学三台班)的同学们。
周宇航博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2020年入职台州学院,其论文指出“fear”、“terror”与“horror”这三个恐怖近义词在词义与表意强度上有细微但重要的差异,所以在指代恐怖小说时不应等同使用,使用“horror”来指涉以恐怖小说为代表的叙事型恐怖艺术最为合适。主评人李国辉博士认为论文需要采用更专业的、更具学术性的工具书,并以“terror”为例,认为应在多语言环境下溯源相关词汇。
与会老师各抒己见,对论文的细节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维度的阐释,普遍认为论文的题目与内容契合度不高,需要调整论述角度,且对论文以《圣经》为语料库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孙建强博士认为论文可提出解决词汇翻译歧义的方法。王健博士建议使用多方文献取代单一的《圣经》文本。朱磊博士依托论文进一步分析了英汉词汇翻译出现歧义的可能原因。娄欣星博士提出要对论文的摘要与关键词更加重视,并在摘要中表现结论。李建军院长认为论文应开阔视野,以更高的视角俯瞰细节问题。高平老师认为论文可由《圣经》扩展至其他文学经典,并注意区分论文与专著行文上的不同。陈隆升副院长指出了论文中的数处写作不规范之处,认为行文应更加严谨。
潘润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2020年入职台州学院,其论文《渤海建国即据有辽东考》提出史学界长期以来对唐代渤海国是否控制过辽东地区以及控制辽东的具体时间的争议。潘博士通过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认为渤海在建国后的盛唐时期就已经据有辽东。卢龙节度使在贞元年间收复因为渤海北上发展和内乱而陷入荒芜的辽东,中唐时期卢龙节度使对辽东的控制并不能说明渤海在盛唐时期没有占据辽东。卢龙节度使能够收复辽东有安史之乱后营州的沦陷和构建防御奚的新防线的需要、渤海北上发展和内乱而导致辽东陷入荒芜的内外原因。晚唐时期咸通年间,唐朝国力的衰落和奚的威胁的彻底消除使得卢龙节度使主动退守榆关,开始走向强盛的契丹因此占据辽西,渤海重新控制了辽东作为对抗契丹的前线阵地,在双方的不断争夺中形成契丹、渤海世仇,直到唐末渤海衰落,契丹最终夺取了辽东地区。
主评人张燕博士指出论文的题目应当更为广泛涵盖渤海与辽东在唐代的整体关系变化,并且指出唐代渤海历史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重要意义。柯联民博士指出文章对唐代渤海与辽东关系的讨论和周边政治格局有着密切联系。程利伟博士指出表格格式应当更为简洁。孙建强博士认为国外汉学家对渤海的研究更强调客观而不是中原视角。朱磊博士认为辽东地区的上京风格莲花纹瓦当并不一定由渤海人烧制。李建军院长认为学术研究应当由大处着眼,才能更有意义地研究具体问题。高平老师指出研究渤海历史可以参考更广泛视角的内亚史观,从唐代东北亚的政治地缘格局着眼。陈隆升副院长总结了大家的讨论,指出文章可以更为简洁,更好地研究唐代渤海据有辽东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