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日18:30,台州学院人文学院“三台史学”讲坛第23期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本期由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定雄老师主讲,题为“希腊罗马世界中的黑人”。本次讲座由台州学院人文学院历史学系程利伟老师主持,吸引了校内近百余名师生参与了此次讲座。讲座伊始,冯老师讲述了自己对该问题的研究缘起,指出“希腊罗马世界中的黑人地位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重要议题。希腊罗马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偏见是否存在?基督教对黑人的态度到底怎样?现代种族主义的源头是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罗马社会?”随后,冯老师从学术史的梳理、希腊罗马世界及其黑人、希腊世界中的埃塞俄比亚人、罗马世界中的埃塞俄比亚人、基督教与埃塞俄比亚人、希腊罗马传统中的埃塞俄比亚瘟疫发源地说以及原始种族主义是古代的发明还是现代的想象等七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首先,冯老师就近代以来西方学界对希腊罗马世界中的黑人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他指出,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种族主义在西方社会大行其道,学术界关于希腊罗马世界中的黑人研究基本上是在种族主义思潮的阴霾下进行的,深深地打上了种族主义主观想象的烙印。20世纪中后期以后,随着反对针对黑人的种族主义运动的发展,此前关于该主题的主流观点几乎被彻底否定,并走向了反向极端。20 世纪末至今,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又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这既体现在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多样化,又表现在观点和考察范围的扩大上。学术界对该问题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古代希腊罗马社会是否存在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或偏见,二是基督教文化中的黑人地位到底如何。
其次,冯老师通过对古代希腊罗马已知“世界”的分析来解读他们对黑人的定义。冯老师解释道,根据希腊神话,“世界”最初是一片混沌,此后产生了大地、黑夜、山脉、深海、河流等“世界”上的一切。早期希腊人认为,人类所居住的世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盘子,它的四周则环绕着大洋河,太阳每天从大洋河升起,又从大洋河落下。从远古时期的希腊开始,到罗马帝国灭亡的漫长时期里,希腊罗马人的“世界”其实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他们观念中的“世界”,即他们对自身生活的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理解,其观念的中心和核心是地中海世界;二是希腊罗马人现实中的“世界”,即他们的实际统治范围,其实质的核心地区仍然没有脱离地中海地界。随后,冯老师指出,在上述“世界”的语境下,希腊语和拉丁语中与“黑人”相关的术语很多,这些术语有些是直接指黑皮肤的人种,有些则是与之相关的其他类型的人种,其中最为引人注目、也是希腊罗马作家涉及最多的就是被称为“埃塞俄比亚人”的黑人。对于不同类型的“黑人”,其身体自然特征也略有差异,毫无疑问的是,即使他们的肤色的黑性程度有所差别,但他们都是“黑人”。无论希腊罗马文献还是相关考古材料,除特别提到其他黑色人种或者泛称黑人外,通常都是以“埃塞俄比亚人”指代“黑人”。
再次,冯老师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向同学们讲解了希腊世界中的埃塞俄比亚人。就希腊作家笔下的黑人而言,古希腊人对埃塞俄比亚人的认识始于荷马史诗奠定的“荷马式童话”。 他们认为埃塞俄比亚是离人类最遥远的地方,是希腊诸神的乐园; 埃塞俄比亚人是世界上最虔诚敬畏和信仰希腊诸神的民族。古风时代,虽然希腊人对埃塞俄比亚人的认知有所拓展,但从总体上看,希腊人对于他们的认识仍然还只是在延续荷马传统,并没有实质性改观。到古典时代,希腊人虽然对埃塞俄比亚人的认识有所细化,但他们仍然重复的是荷马式童话,这种认识状况一直持续到希腊化时代也没有得到根本性变化。同时,冯老师也指出希腊艺术品中的黑人绘画主题也反映了希腊人对待黑人的态度。在早期希腊艺术中,有关黑人的选题主要是来自战争题材,描述的内容主要与希腊神话密切相关,但黑人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较为粗糙。古典时期希腊艺术中对黑人的描绘明显继承了早期希腊艺术风格,但在表现手法上有新的发展。到希腊化时期,关于黑人的艺术主题更多地从宗教神话转向了世俗世界,艺术品中的黑人社会地位并不高,它体现了艺术主题的新变化,是整个希腊化时期艺术风格的表征,但是这与种族主义者所鼓吹的种族歧视没有任何关系。换言之,古希腊人对埃塞俄比亚人的这些认识与现代种族主义者所歪曲的事实是完全相反的。
接着,冯老师以同样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了罗马世界中的埃塞俄比亚人。他指出,与希腊世界不同,古罗马文学中对黑人的贬损性描写常被现代种族主义者视为现代种族歧视的古典渊源和传统之一。通过比较发现,罗马文学对黑人身体特征的描述既有贬损性,也有褒扬性,并未偏向一方。罗马文学对黑人在罗马社会关系中的角色的定位,其实质是为了维护罗马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罗马最初的社会等级划分是以血缘关系而非种族特征为基础的,罗马民众对黑人的认识与对其他“外邦人”一样褒贬掺杂; 现代种族主义兴起于近代,是现代政治的产物,与古代罗马人对黑人的态度没有历史承续关联。罗马作家对黑人身体特征的或贬或褒的描述、对罗马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罗马国家和民众对黑人的态度,反映的都是以罗马 (人) 为中心的对外观察,体现的是罗马中心主义而非种族主义。在艺术中,罗马时期关于黑人的艺术品无论在风格还是主题上都是对希腊时代的继承和延续。无论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还是反映罗马现实社会生活主题的艺术作品,既有与罗马诸神共生的黑人(埃塞俄比亚人),也有作为罗马高官贵族或富人的黑人,以及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这与种族主义学者认为的罗马艺术品反映了黑人在罗马社会中的地位低贱的观点大相径庭。
随后,冯老师又向同学们解读了基督教对埃塞俄比亚人形象的建构。他指出,早在希伯来圣经中就对作为地名的古实和作为人名(部族)的古实的记载都非常详细。除了《创世记》中的古实外,所有古实(人)都是指同一地方或部族,即埃及南部的埃塞俄比亚(人)。后世学者关于古实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基本倾向于认为希伯来传统中的古实就是埃塞俄比亚。紧着,冯老师进一步指出,基督教的兴起后,有关基督教在埃塞俄比亚的传播有多种说法:一是关于示巴女王与所罗门王的传说;二是认为基督教传入埃塞俄比亚是基督使徒或耶稣门徒的福音传播力量使然;在圣经传统中,一般把基督教传入埃塞俄比亚归功于腓利使徒及其与埃塞俄比亚太监的相;三是红海贸易网络与基督教的传入;四是弗鲁门修斯与基督教在阿克苏姆的传播;五是“九圣徒”使命,埃塞俄比亚人把所谓的“九圣徒”作为他们教会的真正建立者。冯老师解释道,在早期基督教教父的笔下,经常称“埃塞俄比亚人”为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人)、外邦人、野蛮人、外邦人的皈依典范。同时,早期的基督教希腊教父例如奥利金等人对黑人的黑性进行了解释,认为他们曾遭到“神的正义之光的俯视与斜视”,是“被太阳晒黑的坏人/恶魔”。后来的教父们则从神学上对埃塞俄比亚人的黑性进行了解释。在他们看来,只要信仰上帝,皈依基督,任何人,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地位,都可以成为神的子民,都可以分享到神的光明。这些人不仅包括欧洲人、亚洲人、非洲人,而且包括上帝所创造的世界上的所有居民;同样地,他们不仅包括白种人、黄种人,同样也包括以世界上皮肤最黑的埃塞俄比亚人为代表的黑人。无论什么人,只要成为基督徒,就是光明的、圣洁的,一言以蔽之,就是白色的。通过上述分析,冯老师认为早期基督教作家对埃塞俄比亚人肤色的描写延续了希腊罗马人的认识传统,即认为他们是生活在“日落处”和“日出处”的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的人,由于他们离太阳最近,因此他们的皮肤被太阳晒黑,是世界上最黑的人。后来的基督教作家们在阐释或者捍卫基督教教义的时候,时常把皈依基督之前的埃塞俄比亚人的黑性与异教者、野蛮人、恶人、邪恶等负性称呼相等同,说他们出生低微、卑贱,是黑暗而卑贱的种族等,刻意对他们进行丑化。
复次,冯老师还对希腊罗马传统中的埃塞俄比亚瘟疫发源地说进行了辨析。他指出,埃塞俄比亚是瘟疫发源地的说法,至少从希腊古典时代起就盛行于整个地中海世界。该说一方面是来自希腊社会对埃塞俄比亚的荷马式童话认识及对希腊诸神的回应,另一方面则来自希腊的世俗医学理论认识。这两种认识传统在罗马得以继承和延续。到基督教产生巨大影响时期,基督教作家用基督教取代了希腊罗马的诸神来解释瘟疫产生的原因,但瘟疫的起源地之世俗医学认识则仍然沿袭了希腊罗马认识中关于瘟疫起源于埃塞俄比亚的传统,基督教作家的历史写作也继承了古典作家的传统。埃塞俄比亚瘟疫发源地说直到中世纪时代都盛行于整个地中海世界。古代作家记载的亲历瘟疫或是不容置疑的,但他们“据说”瘟疫起源于埃塞俄比亚的说法却只是希腊罗马传统说法的延续。
最后,冯老师基于上述对古代希腊罗马世界中的黑人研究批驳了当下的原始种族主义学说。他指出,原始种族主义(Proto-racism)是本世纪初著名古典学者本杰明·艾萨克(Benjamin Isaac)在研究古代希腊罗马人对待其他民族的态度的过程中系统化、理论化阐述的一个新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决定论、获得性特征的遗传、环境决定论与获得性特征遗传的结合、政府的组成与形式、本土性与纯血统,以及与这些观念密切相关的帝国主义和奴隶制度。冯老师认为,艾萨克的原种族主义理论有颇多令人困惑的地方。一是原始种族主义是否是最急需研究的领域,甚至可以说,它是否真在古希腊罗马社会的存在。二是原始种族主义理论中的相关概念例如种族、种族主义和原始种族主义等需要再仔细推敲。三是在材料使用方面存在明显的遗憾,艾萨克曾明确提到他忽略了“各种图像资料”,并对与自己研究主题关系极为密切甚至相同的著作却似乎也完全忽略了,尤其是希腊罗马人关于黑人态度的著作和基督教(时代)对“他者”的态度的著作。四是对某些问题的讨论带有双重标准。如古代的犹太人问题。五是书中对某些陈旧甚至错误观点的借,如对吉本观点套用,对蒙森在其《罗马史》关于“犹太宗教和习俗的某些因素”的曲解运用。基于上述质疑,冯老师提出了“原始种族主义并非古代的发明,艾萨克提出的原始种族主义就只是现代人的想象”的观点。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就“古实人问题”、“摩尔人问题”以及“是否有埃塞俄比亚人对希腊罗马人的记载”等问题与冯老师进行了讨论。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不仅更新了就有的认知,扩充了自身的学术视野,而且体会到了如何去梳理文献整理资料,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