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南开大学宁稼雨教授受邀作“人文社科研究的范式、方法与人工智能新挑战”讲座

发布时间:2025-03-31      浏览量:

3月28日下午,人文学院邀请南开大学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宁稼雨作“人文社科研究的范式、方法与人工智能新挑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人文学院院长罗争鸣教授主持。

宁稼雨教授作讲座

会议伊始,宁稼雨强调了精神修养与专业基础的重要性。他指出,“士”的影响力在于探索真理,并为人类发展提供哲学参考与方向引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他提到,“稻粱谋”与“帝王师”之辩,体现了对知识与道德的双重追求。宁稼雨强调“常立志”与“立志常”的关系,并提到了“舍得”二字,告诫学子们要明确这一生最想追求的是什么,要“立常志”。在专业基础方面,宁稼雨阐述了知识结构的多样性,他强调,文献搜集与处理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工具书、纸本文献与数字文献的掌握,是研究者必不可少的技能。除此之外,逻辑思维、思辨能力的培养对于人文社科研究者而言也是极为重要的。在研究中,研究者不能完全按照学术规范来,过分强调学术规范极易损失自己的学术思想。接着,宁稼雨进一步提到创新能力是推动人文社科研究的动力,研究者们需要做到“创新”与“知旧”,要把前人所做的往前推进一步,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宁稼雨教授作讲座2

讲座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研究范式的概念。宁稼雨指出,研究范式有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他提出,“范式”作为学术研究的统一,它的价值体现在统一性、规范性和重复操作性上,但也面临着局限与软肋的问题。“范式”概念本身来自西方,所以背后隐含问题就是它是否能够在中国套用。结合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案例,宁稼雨探讨了文体史与作家作品的研究范式,分析了其贡献与局限,并提出以故事类型研究为核心,发展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新范式,以弥补传统研究的不足,逐渐做到“以中为体,以西为用”。

在研究方法的讨论中,宁稼雨对中国古代与西方的方法做了对比,强调古文经学的考据与今文经学的义理应当结合,同时吸收西方哲学的影响。他指出,现代中国学术研究应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同样以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为例,他提出“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即在研究对象、研究者和研究条件的基础上选取适合的方法论,强调文史兼顾、考据义理并存的重要性。

面对人工智能这一新挑战,宁稼雨结合自己三十年来的经历,详细介绍了计算机技术的演变,从早期的台式机到如今的智能手机,以及在文献处理和数字化领域的应用,这都对他的研究提供的相当大的帮助。尽管人工智能为信息整合提供了优势,但也有其局限——信息的投喂与算法判断可能影响结论的准确性。他强调,研究者在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时,必须对所有信息进行严格的核实与验证,以确保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听取宁稼雨教授讲座的师生

讲座尾声,宁稼雨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文:薛琳琳/图:金籽言/审核:罗争鸣、陈隆升/责任编辑:王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