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4日晚,在人文学院四楼会议室,人文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了2020学年第1期(总第37期)“和合学术沙龙”。本期沙龙研讨李国辉教授的论文《论文学思潮接受的内在调节机制》。人文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高平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缪羽龙博士担任主评人,校纪委书记吴国庆研究员、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郑丽君同志,以及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的王欣、孙建强、潘润、宋涵慧、杨洁、钱虹等老师参加。
李国辉教授指出目前比较文学界对接受、影响研究仍然存在着实证主义的研究特征,这种特征强调一个切实的影响源,将外来影响与接受国的关系比作种子与土壤的关系。即使在的当代美国学派的学者那里,这种思维模式仍然存在。通过对法国象征主义在国际传播的研究可以发现,它的神秘主义思想在英美和中国都得到了有意的抵制,并被接受国原有的诗学所代替。这种情况类似于章鱼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主动改变自身颜色的调节能力,李国辉称其为文学思潮接受的“内在调节机制”。他还使用公式对这种机制的运行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
主评人缪羽龙博士强调日本等其他国家的接受情况亦需加以考虑,英美和中国对象征主义的接受如果存在着取舍现象,则应与这些国家自身的文化有关系。缪博士还对象征主义与柏格森、尼采的关系作出了推想。
孙建强博士对论文使用的概念进行了反思,认为神秘主义美学的提法值得斟酌。论文的框架结构需要调整,尤其是比较文学史和神秘主义背景的部分,第3部分作为主体内容应该扩充。孙博士还建议论文要增加一个结语。王欣副教授对文中提出的“横向的感应”和“纵向的感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惑,认为需要对这些概念进行解释。高平教授建议论文语言可以再典雅一些,尽量避免下定性断语;论文在第三部分可以使用完整的图示,以更清晰地说明理论主张;在研究中国接受象征主义的神秘主义美学观念时,可以挖掘唐宋诗词中的神秘主义书写传统,开展晚唐诗、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的对话研究。
吴国庆研究员建议撰写专业性的学术论文要兼顾文章的可读性,让读者循序渐进地深入文本,这样可提高学术成果的接受度;论文的语言表达可以更加清晰一点,对标题中的“内在调节机制”的概念提出疑问,指出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的术语含混会给人带来困惑。
最后,高平副院长总结本次沙龙,认为这次外国语学院老师参加学术研讨促进了多学科的融合,并对吴书记的莅临指导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