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三台人文论坛132讲、“三台史学”讲坛第14期| |乔晶花:“旧瓶新酒”:北约与跨大西洋的空气污染治理( 1969—1976)

发布时间:2022-06-09      浏览量:

2022年6月2日晚上19:00,上海大学历史学系乔晶花博士应台州学院“三台史学”讲坛系列讲座邀请,于线上举办了题为“北约与跨大西洋的空气污染治理( 1969—1976)”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台州学院历史学系程利伟老师主持,吸引校内师生近60余人参加。

E35E

讲座伊始,乔博士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旨趣,并向同学们分享了她选择这个话题的初衷。她指出传统认知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通常被视作欧美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和政治协商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和政治组织。然而,随着冷战缓和时代的到来以及环保主义等新社会运动的兴起,在1969年北约成立 20 周年之际,美国政府做了“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倡议并推动北约组建“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 ( The Committee on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 Society) 。与北约此前的总体定位不同,新委员会旨在汇聚北约盟国中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共同应对先进技术时代的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等社会事务, 通过补救措施敦促民族国家和国际社会采取行动,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以此为载体,美国与北约盟国以“试点研究”( pilot study) 方式推动北约在社会事务领域的行动,这被视为北约除防卫协作和政治协商功能之外的“第三维”。

对此,彼时的亲历者虽有部分记述,然多着眼于展现北约的功能调整过程,对于北约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试点研究的具体推进着墨不多,更没有将其置于冷战环境史的语境中考察不同利益关联体之间的竞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冷战时期北约在社会事务领域的努力与尝试。 与此前的研究相比, 2017年,伊万特·哈茨瓦西里( Evanthis Hatzivassiliou) 的新著则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北约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建立的过程及其行动,对于全方位理解北约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对跨大西洋的空气污染治理等试点研究或项目语焉不详。事实上,北约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筹建之初就把空气污染治理作为其试点研究框架内的优先问题之一。该试点研究于1970年正式实施,到1974年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短短四年时间,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研讨、研究和推广活动,实质性地推动了跨大西洋的空气污染治理工作,被视为委员会最为成功的试点研究之一,并成为委员会其他试点研究的范例。其间,美国以试点研究的成果为依托,积极推动与苏联在空气污染治理等环保领域的合作。而本讲座将以跨大西洋的空气污染治理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务院、美国环保署、北约、英国外交部等多方档案文献,考察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何以及如何参与社会领域的工作,进而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冷战时期环境治理史的新面相,反过来,也可以借此管窥冷战缓和时代北约功能的社会转向和美苏关系的调整。

FA56

首先,乔博士讲述了空气污染问题的凸显所引发的尼克松政府的新提议。北约创建之初就注意到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性,为此还专门组建了“科学委员会”(The Science Committee) ,但它关注的重点是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军事和安全领域,而非社会或民生事务。 这既与冷战初期国际格局的走势密切相关,又是北约功能定位的重要表征。然而,随着冷战缓和时代的到来,加之欧洲公众与青年一代对北约缺少好感,环境问题作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公共议题被优先关注,“环境”标签逐步成为北约迈向新的战略概念的决定性一步。究其原因,自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以来,空气污染已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空气和水污染问题引起了业界、政界和公众的广泛讨论,快速的工业化和急速的经济发展令所有的北约国家都不得不面对环境恶化带来的挑战。加之其他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些均成为当时即将入主白宫的尼克松及其幕僚提议北约组建新的委员会的一个直接原因,也是该提议能在北约最终得以通过的重要原因。正是出于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考虑,加上对北约自身特点的考量,1969年4月10日, 尼克松总统在北约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演讲时提议,在北约建立一个新的机构———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期待借其处理现代科技时代的环境、灾害等问题,并以此为催化剂,在国家和国际层面寻求进一步的补救措施,继而加强美欧关系,超越冷战的藩篱,推进东西方合作。

接着,乔博士分析了早期试点研究的确立与北约盟国间合作的起步。她指出在1969年9月8日,北约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的筹备会议上,美国代表主动要求就道路安全、灾害救助、空气污染治理开展试点研究,而土耳其愿意作为联合试点国家参与空气污染治理试点研究。1969年12月8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布鲁塞尔如期举行。北约秘书长布罗西奥提出这次会议需决定的三个问题: 未来活动的组织方式、研究主题以及各国试点研究如何开展。由于美国此前已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故有关空气污染问题的讨论尤为充分。美国希望委员会能够在这两个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 一是迅速解决现存的空气污染问题,二是在北约参与国家中制订保护空气质量的长远目标。据此,美国代表提议开展空气污染治理试点研究,该试点研究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1) 评估现有的空气质量并预测 1970—1990年的空气质量;(2) 制订排放清单并进行预测;(3) 提供可为北约国家所用的美国标准和控制技术文件;(4) 为与上述任务相关的合作活动提供一个论坛,尤其是在关于适用于空气质量预测的建模技术方面。美国的提议迅速得到了土耳其的积极回应,同意担任联合试点国家。作为牵头的试点国,美国也积极启动了空气污染治理试点的研究工作。尔后,借助对成员国城市的个案研究,例如土耳其的安卡拉、联邦德国的法兰克福和美国的圣路易斯,等等,开发空气污染评估方法,进而提出世界范围内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该试点研究还设立了三个专家组,亦即空气质量标准专家组、技术控制专家组和空气质量模型专家组,切实推动了北约盟国间在空气质量标准建设、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研制和空气质量模型开发方面的合作,为各国空气污染治理提供了制度性支持。

再次,乔博士论述了北约盟国间合作的拓展以及低污染动力系统项目的开发。她指出,除了固定排放源的治理,汽车尾气排放同样受到委员会的关注。对此,荷兰政府首先给予响应,并于1971年2月23—25日,在荷兰埃因霍温举行低污染动力系统开发研讨会。后就该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1972年11月14日,英国、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和美国在北约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签署了该谅解备忘录,各国同意在此多边协议的框架下进行低污染动力系统开发项目的合作。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和英国等主要汽车公司和发动机公司都在进行柴油发动机的改进测试,通过发动机改造,改善燃油经济性,并通过排气处理,最终实现减少废气排放。

最后,乔博士又从超越冷战藩篱视角分析了空气污染治理中的国际合作问题。他解释道,与冷战初期北约成立科学委员会不同,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的建立更多源于北约盟国自身的需要。在美国看来,它所关注的是盟国内部应对这些挑战的能力以及如何加强大西洋社会的团结,不唯如此,美国还希望北约在环境领域的行动能够引起苏联的兴趣,进而以环境政策和技术等实际问题上的协商来助力欧洲在政治上的缓和。不可否认,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的行动将有助于拓展北约能够协商的新领域,特别是让其能够涉足军事防御和政治协商之外的社会和技术问题领域,而且能够为北约盟国同非盟国特别是与东欧国家之间进行合作提供新的可能。或正因如此,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的建立“主要应被视为一种缓和的工具”。确实,随着空气污染治理试点研究的顺利推进,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也非常期待能够把这些成果应用于东西方在该领域的合作。1970—1971年,美国开始通过美国联合国协会同苏联进行非正式的接触,1971年秋,美国环保署空气污染治理小组更是访问苏联,与苏联专家展开研讨,空气污染建模、空气污染 控制技术开发、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空气污染治理措施等都引起了双方的兴趣。1972年5月22日,尼克松总统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会晤,双方签署了加强贸易的协议和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军控条约,即 《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和《反弹道导弹条约》。然而值得关注的是,5月23日,尼克松总统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尼古拉·波德戈尔内还共同签署了一项特别协议———《美苏环保合作协议》。 以此为基础,依托“环境保护联合委员会”,两国加强了环保领域的信息交流,并有望确定使双方受益的研究领域或合作活动,空气污染治理作为双边环保协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关注。6月8日,苏联水文气象服务部副部长尤里·伊斯雷尔率领代表团赴美国环保署进行为期两周的访问。此次访美之行,苏联代表团还在美国环保署和国务院代表的陪同下参观访问了洛杉矶县空气污染控制区,以学习空气污染控 制区固定污染源的控制项目。美国环保署空气污染小组随后也回访了苏联,同时,为增进信息、技术交流,美国还先后向苏联同行提供了一系列与环保相关的出版物、论文和文件。两国空气污染治理合作的密切程度或者至少是合作意向之强由此可见一斑。不过,随着美苏合作推进,特别是环境合作达成双边协议,欧洲盟国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担忧。

DAC1

在结束语部分,乔博士认为北约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围绕空气污染治理而推进的国际环保合作,通过积极举办空气污染治理专家会议或推动国际环保会议的召开,加之推进同苏联环保领域的合作,加强了北约盟国内部甚至同苏联在空气污染治理领域的信息传播和经验交流,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试点国家美国和联合试点国家土耳其与联邦德国的积极带领和推动下,以空气污染评估方法、空气质量标准、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和空气质量模型等四项要素为着力点,北约盟国和非北约盟国围绕空气污染治理试点研究开展了有目标有计划的系统化合作。 正因如此,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随后陆续开展了空气污染评估方法及模式(1975—1979) 、空气污染控制策略及影响建模(1979—1985) 、室内空气质量(1988—1994) 、空气污染物在沿海城市区 域的传播与扩散(1991—1997) 、减少船用引擎造成的空气污染(1993—1998) 、区域或跨境交通造成 的空气污染(1998—2004) 等试点研究,对于推动跨大西洋的环保合作,推动国际社会科学合理防治空气污染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故此,空气污染治理、道路交通安全和灾害救助,成为委员会最为成功的三大试点研究。

讲座尾声,与会师生踊跃提问,涉及到“美国提出空气污染治理的动机”、“各种标准的全球推广”、“室内空气质量的提出与概念化”等问题,乔博士都进行了细致的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此次讲座不仅更新了同学对北约的传统认识,而且对如何使用档案资料开展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将来学习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程利伟/图:程利伟/审核:陈隆升/责任编辑:王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