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5日19:00,台州学院人文学院“三台史学”讲坛第15期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本期由上海大学刘春燕老师主讲,题为“事实还是假象?美国社会吸烟致癌的科学争论(1950—1957)”。讲座由台州学院人文学院历史学系程利伟老师主持,历史学专业近70名师生参与了此次讲座。讲座伊始,刘老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旨趣和选题由来,并由美国香烟的品牌、相关轶事、以及万宝路香烟广告和标签内容的转变引出本次讲座的主体。
首先是对肺癌病例激增的探源。就该问题兴起的背景而言,刘老师以《纽约时报》上的记载为依据指出,一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香烟在美国的社会环境:美国各州禁止香烟的法令纷纷废止,美国反烟联盟和反吸烟运动衰落,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开始吸烟,香烟在美国社会大流行。就肺癌病例的发现和概念化问题,刘老师作了非常详细的学术梳理。埃德温·西蒙斯(Edwin J. Simons)等学者研究揭示20年代起肺癌已成为第二大原发性癌症。而且,肺癌在多国也呈现同样的趋势。就肺癌病例激增的原因问题,有四个方面:第一是诊断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肺癌患病人数的激增,主要得益于X光拍摄、支气管窥镜、活检以及开胸手术等检查技术在癌症筛查和诊断中广泛应用。B·M. 弗莱德(B. M. Fried)等学者认为技术进步提高了肺癌的确诊率。不过,许多学者从农村和城市地区肺癌患病率持平、医务人员肺癌发病率较低以及肺癌人数的持续大量增加三个方面反驳了技术进步说。第二是空气污染说,汽车尾气、化石燃料所产生的有毒气体和浮尘等造成20世纪上半叶肺癌患病率迅速上升。第三时其它疾病说,M·C. 温特尼兹(M. C. Winternitz)和詹姆斯·尤因(James Ewing)等者主张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及肺结核都被认为是导致肺癌发病率上升的因素,B·M. 弗莱德、W. 基库特(W. Kikuth)和卢巴尔施(Lubarsch)等学者否定了二者的决定性作用。第四是吸烟引起肺癌发病率的上升。她首先通过一组图表,展示了肺癌发病率的上升与香烟消费量的增长呈正相关联系。而后通过阿德勒(Isaac Adler)、F·E. 提勒考特(F. E. Tylecote)和赫伯特·L. 隆巴德(Herbert L. Lombard)等学者的研究确认了肺癌患者多为吸烟者。20世纪20年代起,肺癌病例的激增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关注,医学界通过临床观察和统计分析确认了吸烟与肺癌之间的相关性,但具体联系尚未确定。
其次是吸烟与肺癌因果关系的发现和论证历程。刘老师指出,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研究是论证二者关系的最佳途径。对吸烟致癌的流行病学研究,刘老师按照时间线进行了详细的学术史梳理。1939年,弗朗茨·H. 穆勒(Franz H. Müller)发表文章《烟草使用与肺癌》,是吸烟诱发肺癌的首个流行病学对照研究,他使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1918—1937年德国科隆市肺癌病例的增加和德国烟草消费的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肺癌患者普遍滥用烟草,我们相信吸烟可能是导致原发性肺癌的主要病理原因”。1950年,在反吸烟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两项流行病学研究发表。一是恩斯特·L. 温德和埃瓦茨·A. 格雷汉姆的研究,他们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获得的684名肺癌患者的信息为研究样本,发现肺癌组中适量重度吸烟者、重度吸烟者、过度吸烟者和连续吸烟者的占比为96.5%,远高于对照组,他们得出结论:“长期过度吸烟可能是肺癌的重要诱因之一。”二是多尔和希尔抢先发表的《吸烟与肺癌:初步报告》,他们追踪了1922—1947年去世的肺癌病例,分析发现肺癌组重度吸烟者的比例(33.9%)高于非癌患者组的比例(22.7%),肺癌组开始吸烟的时间相对较早,且戒烟的可能性较低,“我们可以断定吸烟是导致肺癌的因素之一”。吸烟致癌关系的确立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哈蒙德—霍恩(Hammond-Horn)研究(前瞻性研究),1951年11月开始,超过2.2万名志愿者调查了9个州的394个县的50—69岁的白人男性,1954年,他们在美国医学会年会上发表了初步报告,“我们研究发现长期过度吸烟与肺癌、冠心病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1957年6月4日,他们向美国医学会提交了最终报告,基于对187783名白人男性长达44个月的追踪和分析发现:“吸烟与总体死亡率密切相关,与肺癌存在因果关系,与其他疾病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此外,为了规避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和方法上的缺陷,研究人员开展一系列病理学实验研究。1930年阿根廷安赫尔·H. 洛夫(A. H. Roffo)最早发表报告介绍烟草焦油产生癌症肿瘤病理学研究。1955年,美国杰出的肺结核病理学家奥斯卡·奥尔巴克(Oscar Auerbach)显微镜观察了150名因肺癌去世病人的28638个肺部支气管组织切片,发现他们的支气管上皮组织发生了多种病变,奥尔巴克得出结论“香烟烟雾的暴露程度与支气管上皮组织病变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病理学研究从发病机制上证明了吸烟与肺癌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20世纪50年代,流行病学、病理学以及实验和临床观察相互印证,在主流医学界确立了吸烟与肺癌的因果联系。
再次是烟草业对吸烟致癌的否认与挑战。烟草业主要从制造不确定性和统一行动两方面进行反击。第一,以科学之名:制造不确定性。R.J.雷诺兹烟草公司的内部文件指出:“它将继续制造吸烟与肺癌关系的争议,因为争议无需提供任何证据,不断质疑或诋毁相关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即可达到‘正义效果’”,这主要有两点:吸烟致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方法和数据收集中存在的误差和统计学联系非因果关系;质疑任何吸烟致癌动物实验研究的科学性,途径是搜集和宣传反对持反对观点的学者及其研究。第二,另辟新策:变“各自为战”为“统一行动”。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重塑吸烟的社会舆论:与伟达公关公司合作。合作领域包含提供情报和咨询、停止烟草业不同品牌间的焦油和尼古丁的德比之战、以研究的名义建立共同的公关机构、发布共同声明来否认吸烟危害、安抚吸烟者。;二是重塑吸烟的社会舆论:与伟达公关公司合作。合作领域包含伟达向烟草业提供情报和咨询;建议烟草业统一行动,建立共同的公关机构以研究的名义反击吸烟与健康相关的研究;建议烟草业发布共同声明,否认吸烟危害、安抚吸烟者;停止烟草业不同品牌间的激烈竞争:焦油和尼古丁的德比之战。二是发布“对吸烟者的坦诚宣言”(对吸烟者的坦诚宣言):否认和质疑吸烟致癌,强调烟草业对公众健康和社会责任的重视,承诺解决问题:成立研究委员会,共同资助相关研究。第三是建立烟草业研究委员会,她通过漫画《大烟草公司的欺诈和骗局史》,展示了烟草业研究委员会建立的背景、地点、目的和途径,1953年12月14日,9大烟草公司和5大烟草种植者协会和仓储协会共同成立了烟草业研究委员会(TIRC),目的是否认指控、制造争议、安抚公众、资助虚假研究、支持政客;达成途径包括资助吸烟与健康关系研究和开展相关公关活动,应对烟草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最后是医务总监乐华·E.伯尼与1957年“吸烟与健康声明”。面对吸烟致癌的科学争论,1957年,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发表的声明:“肺癌发病率的上升很大程度上与吸烟有关,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美国联邦公共卫生机构不得不做出回应。刘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医务总监办公室和乐华·伯尼做。美国公共卫生局开始参与肺癌研究和评估已有20年的历史,1937年美国癌症研究院成立以来,公共卫生局积极参与或资助肺癌相关研究。1952年之前的工作集中动物实验、遗传等影响肺癌因素的研究;1952年以来,研究重点转向流行病学分析;1956年,在医务总监乐华·E. 伯尼的推动下,成立了吸烟与健康研究小组(Group on Smoking and Health),对5个国的18项重要研究进行评估,并于1957年6月5日发布了《吸烟与健康研究小组联合报告》:“毫无疑问,大量的科学证据表明吸烟是肺癌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基于上述研究和评估,医务总监乐华·E. 伯尼于1957年7月12日发布了《医务总监乐华·伯尼的声明:过度吸烟》(Statement of Leroy E. Burney: Excessive Cigarette Smoking):“公共卫生局认为(feel)大量证据指向同一个方向,过度吸烟是肺癌的原因之一(one of causative factors)”。7月15日,烟草业以冗长的反驳声明作为回应:“医务总监伯尼表示已发现香烟烟雾中苯并芘是致癌物质,且大量存在”,但没有任何科学家分离出了香烟烟雾中的致癌物。尽管承受了烟草业的攻击和巨大的政治压力,1957年7月23日,乐华·伯尼仍在第一个有关吸烟与健康关系的听证会上作证并再次发表吸烟致癌的声明。
在讲座尾声,刘老师总结道,历史上围绕烟草使用的争论长期存在,20世纪50年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使得吸烟致癌的主张占据了主导地位。 面对香烟大流行,幸运的是研究发现过度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而不幸的是吸烟成瘾者和烟草业要求研究者提供绝对直接的证据,其自相矛盾之处在于根本不可能进行人体实验。与强大的烟草业斗争,科学界的力量太过弱小,仅凭一己之力难以阻挡和扭转吸烟流行病,吸烟危害公共健康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政治手段。面对吸烟致癌的科学争论,美国医务总监乐华·E. 伯尼发表“吸烟与健康声明”承认过度吸烟是导致肺癌的原因之一,代表美国联邦政府首次正式确认吸烟与肺癌的因果关系,尽管未能平息争议,但推动了联邦政府层面开始认真思考吸烟对公共健康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踊跃提问,涉及到“吸烟致癌的科学争论背后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西方扩张过程中吸烟口味的全球化”、“吸烟致癌以及烟草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刘老师都进行了细致的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此次讲座不仅让学生了解有关吸烟致癌这场科学论争的前因后果,而且还掌握了像烟草、蔗糖、食盐、食用油、酒等物质在日常化的过程中面临的类似争论问题的研究方法,为将来学习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