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翔林,籍贯江苏淮安。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曾任湖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现任浙江省美学学会副会长。1993年于湖南师范大学获文艺学硕士学位,1999年于南京师范大学获古代文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复旦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9月博士后出站。2018年在台州学院人文学院任特聘教授。
颜翔林教授做学问已四十余年了,踏上学术研究的道路并一直坚守初心,与他一路走来的经历密不可分。
颜教授是一位文学的爱好者。由于受到父亲的启蒙,他很早便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小时候的他虽然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对大自然却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个能力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子,一扇窥视文学、看哲学的窗子。在教授眼里,儿时的经历为他成年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个基础包涵三个方面:童心、朴素与良知。童心最为珍贵,它与朴素是做学问的动机与基础;而良知,是每个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必须坚守的东西。“童心、朴素和良知是我童年的三个宝藏。”
从文学的世界伸手触碰哲学的世界源自一个契机。1972年,颜教授阅读了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当时虽然对内容理解不深,但康德所描绘的灿烂而美丽的星空却使他一直记忆在心,为他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看美学的窗子。长大后,教授开始不断思考有关哲学和文学的一些问题。他在大学期间读的最多的书就是有关哲学和文学的书,例如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小逻辑》,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这些书籍,当时他未必能看懂,但这些年的经历和所积累的学识已成为他从事研究工作的兴致来源和助力。
哲学和文学给教授带来了小小的乐趣,让他感到幸福;自童年便扎根在心底的执着与童心使他一直保持着对研究的敬畏和热爱。他是在哲学与文学这两个园地里徜徉的研究者,于他而言,哲学和文学,一个是敬畏,一个是热爱。而这份敬畏与热爱正是颜教授钻研《文学与哲学关系之宏观研究》这一课题的契机。
“《文学与哲学关系之宏观研究》这个课题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课题。”在历史的前期,文史哲是合一的,到后来才有了学科的相互独立。本次课题研究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对文学与哲学之关系进行探讨。课题正处于起步阶段,面对着压力与阻力,颜教授显得很从容,“学术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对于我来说,它是一个新的挑战,激发了我研究的动力与热情。”
颜教授把自己学者的身份摆得很端正,在他眼中,“作为一名学者,永远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在学术研究中他有着自己的坚持与原则并掌握一套学术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原则上,教授则用三句话来概括:
一是中西互证。对于文学和哲学的关系这个理论命题,既不能简单地从中国的文本和现象出发,也不能简单地从西方的文本和现象出发,要力争能做到从中西方的文本和现象出发,从而达到以中证西,以西证中,中西互证。
二是古今参照。任何人文社科的研究,都是一种历史性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以现在的东西和古代的东西相互参照,把二者进行对比,在交错时空的参照之间,进一步阐释梳理文学和哲学的关系。
三是关切当下。我们知道任何的学术研究都需要脚踏大地来回答现实的问题,文学与哲学关系研究也是如此。我们关注文学和哲学互相促进发展的历史,同时也要能够解释当下的问题。
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颜教授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三点:
第一,一般方法论,即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这是哲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黑格尔和马克思常用的方法。
第二,具体的方法论,比如现象学的方法、阐释学的方法、怀疑论的方法等。
第三,具体方法,即分析、归纳、考据、统计等具体层面上的方法。
“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每一天都在思考,每一天都在学习。”教授坦言,他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控制不住的问题。有些问题同行之间可以讨论、切磋,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文本进行相互参照将其解决;有些问题却难以获得确切的解释,可能一辈子都想不明白。但研究就是不断面临问题,不断反思问题。就像屈原在《天问》里提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被解答了,有的永远不可能被解答。但这些不可能被解答的问题,促进了我们思考,促进了人类精神文明不断发展。“没有问题是可悲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种乐趣。”
颜教授认为学术研究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任何研究都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说要敬畏历史,敬畏的是学术史,敬畏的是前人的研究。学者要有基本的学术积累和一定的知识体系。我在大学读博士后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要读典籍,尤其是理论的典籍。在阅读典籍、学习典籍、思考典籍的基础上,我们建构起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样我们才能展开学术研究。我把这个归结为从无我到有我再到综合。学者一开始是无我的,学习别人的东西,而后有自己的积累,再有所创造,这叫做有我。有我的境界还不够,我们渐渐地在有我的基础上放弃自己的某些偏见,逐渐走向综合。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术境界更宽,更高。
学习文学首先要读必读的经典,古人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所以说我们要读一流的经典,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眼界开阔,境界提升。经典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文学的经典,即最典型的文学文本;其二是理论的经典。只有把作品和理论这两个轮子都转起来,我们的车子才能开得更平稳。也就是说我们除了要阅读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外,还要读理论的书,比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柏拉图的《理想国》、黑格尔的《逻辑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以及中国古代的典籍《论语》、《孟子》、《庄子》、《文心雕龙》等。只有把我们感性的能力和理性的能力协调起来,我们思维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我们写作的能力才能得以加强。
我们读经典的同时要有自我的意识。言说对中文系的学生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语言的能力是锻炼来的,大家要通过言说来获得自我存在的意义。如果我们学了多年的文学,还不会文学化地言说,我觉得这是有遗憾的。
我们中文系的学生,既要会说又要能写。写作的能力是我们学的结果,学多了,看多了,领悟多了,有了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写出自己的文章。
总的来说,中文系的学生应当学会通过读经典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不断思考,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