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物 > 学人 > 正文

学人

师者| 孙建强:做本真的自我

发布时间:2021-03-16      浏览量:

孙建强老师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严勤致学,不迷从于尘嚣,循内心之本真。实可谓:“虽千万人,吾往矣。”

孙建强,山东滕州人,2018年荷兰莱顿大学博士毕业,2019年任职台州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是唐宋史,唐宋景教,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汉学史,敦煌文献,丝路文明,普通语言学。在核心期刊上有发表多篇论文,具体涉及禅宗、景教、避讳、敦煌文书以及中古汉语等话题,为研究和解读唐朝历史所进行了多学科的铺垫。

在谈及“如何进行科研选题与如何坚持科研”之时,科研“新手”孙建强老师也坦言,选题很重要,选择恰当的课题会加速科研成果的产出,但“科研选题即便是对专家也很难,通常是‘八十一难绞杀后’才能最终浮现”。依据个人经验,孙老师认为以下“四个原则”对其选题帮助很大,即“兴趣”“见解”“信心和意志”“不听风,不跟热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孙老师这样强调道。现实是此岸,成功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兴趣便是河上的桥。正因对涉及“时空”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孙老师的论文主要是探讨时间堆积而成的历史。学术也是思想的集成。在孙老师看来,如果学者没有自己的见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也会渐渐消散,研究者自己也会觉得课题索然寡味,进而最终选择放弃科研。

但是仅有“兴趣”与“见解”还尚未足够。通常论文都是“见他人所未见,言别人所未言”,不会有现成的成果去仿制。孙老师指出,科研工作者是“开创”与“引领”,是去披荆斩棘铺新路。或许有人给你指引科研方向,但没有人能告诉你如何去研究具体的问题。独创性决定了科研有着“独孤求败”的清寂,科研者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心与坚强的意志,才不会在上下求索的道路上半途而废。

最后便是“不听风,不跟热点”。社会热点与风向极具吸引力,但这些话题通常时效性强、政策性明显、人为因素大,难以捕捉。即便是抓住了,研究展开没多久,很多话题便已经过时。最终,浪费了时间和金钱不说,就连意志也会被消磨殆尽,如此一来兴趣便消失了,科研毫无疑问走向失败。因此,基于兴趣的任何选题,都值得去探讨。在过程中,如能加入自己的见解,屏蔽噪音和干扰,定能硕果累累。

科研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这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孙老师看来,主要困难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是创新性。孙老师认为学术创新性是个文化问题。任何创新或见解,都是对现有思想或体制的解放和挑战,必然会受到某种形式的打压和排挤。第二是外界的噪音。人是世界的人,必然会面对世俗去处理很多象牙塔以外的事情。此外象牙塔内部也会制造噪音,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用世俗的欲望去刺激高尚的追求。第三是科研自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收集资料也是个不小的问题。孙老师在荷兰莱顿大学求学时,觉得找资料虽有困难但可以克服。但回国之后,他却面临很多资料都找不到的困扰,有时就连收集汉语资料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这些给他的科研工作带来了不少阻碍。

面对重重阻碍,孙老师依然坚守自我、专注自身,希望能在这个纷繁杂乱的时代做出一番实绩。而支持着孙老师走到如今、并做出一番成绩的最大动力便是——热爱。他热爱自己的研究课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导向,兴趣往往产生坚守,而坚守之心一旦形成,科研就成了滔滔不竭的有源之水。他热爱祖国民族文化。正因他曾求学于国外,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并对西方曲解中国文化有着清晰的认知,因此他不仅费时费力地投入大量的心血去研究中国文化,而且始终牵挂着“如何纠正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曲解”这一问题,这样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鞭策着他不断向前,在西方有语言与文化优势的当下,仍铆着一股劲儿与其竞争。正因“热爱”,所以无论怎样的艰难险阻立于身前,他始终如执剑的勇士,冲破重重阻碍,终能摘得丰硕成果。

科研之路任重而道远,但生活中的孙建强老师并不仅仅只是一位学者,他还是一位老师、一位班主任。在谈到他的教学理念时,孙老师道:“那一定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健康的心灵,展示另一种可能’。”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呢?孙老师认为,创新和开拓思维并非千篇一律,而应是阶段性的。所以老师应从大一刚开始就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大一的新生而言,最成功或最大的创新就是摆脱高考思维。高考思维的典型表现是应试和体制化,和考试无关、和体制无关的,都不在学习和思考范围之内。所以孙老师建议同学们应尝试着去涉猎教材之外的东西,不局限于本专业书籍,广泛阅读跨学科书籍,去倾听其他不同的声音,这是突破高考思维的较好切入点。而一旦突破教材的限制,将视野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那么大一新生便已经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了。

在改变学生思维方面,孙老师认为,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关键。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在经过高考的洗礼之后,他们其实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大学老师和同学们一般都存在年龄差距,是很难具体地去告诉同学们应该干什么。“生活或生命是一个历程,强调的是体悟和感悟,只有自己经历过才有可能理解。这也许就是生命的魅力。”孙老师如此感慨道。

孙老师建议心向科研的同学需勤奋用功。他指出懒惰的人是绝对做不了科研的。科研,尤其对于人文社科的学者来说,强调的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因此,同学们仍需要保持高昂的斗志,努力进取,孜孜以求。此外,同学们一定要开拓视野,多读书。不能只看看重教材,要广泛浏览教材以外的非专业书籍和资料。从学术训练角度讲,孙老师建议同学们最好要阅读当现代的学术著作和期刊论文。具体来说,切入点可以选择某些读本,或导读性的资料。在这个基础上,要读语言学或语言哲学。而对训练学术思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类书是良药。这些书,批判性很强,能给同学们提供一个新的思维空间。相比之下,文化研究之类的书,还能让同学们了解不同文化,培养同学们面向世界的视野和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