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物 > 学人 > 正文

学人

师者| 任红敏:淡然从容 宁静致远

作者:文/郭艺晗     发布时间:2021-10-08      浏览量:

任红敏,汉族,河北保定人,2007年获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台州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中古文学文献整理研究与理论阐释”与“中古叙事文学与儒释道文化”学术骨干,同时系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元代文学学会理事、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理事。

想要在浮躁的世界中寻得一处静谧是困难的,而能够静下心来钻研史料、阅读文献更是一种难得的状态。

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对于学术研究来说不言而喻。任红敏教授认为广泛的阅读是沉淀素养、扎实理论基础最好的方式。在大学本科四年,她钟爱人物传记,读研时期专攻历史文献,博士时期研究论文。回忆起读研时期整天泡在图书馆和资料室的经历,任教授这样说道:“做学问就要耐得住寂寞,坚持坐‘冷板凳’。”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来源。

除了精研历史文献外,任红敏教授还喜爱阅读古典诗词和中国哲学,她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经典的力量往往会带给人深厚内敛的影响。书籍带来的不仅是知识层面的丰富,更是外在气质的提升。“沉浸式阅读”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一种生活方式,她鼓励同学们爱上阅读,并通过阅读找到更大的世界。

“不计较,不争斗,不纠缠,只管前行。”这句话是任红敏教授最喜欢的一句话,亦是她不断践行的生活理念。“不计较”主要是指一种宁静致远的平和心态,任教授说道:“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对于部分现代人“贪得无厌”的作风,任老师强调保持淡然态度的重要性。“不争斗”即做好自己,专注于自己的学问研究,少将目光放在他人身上,并始终保持一种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学术研究。“不纠缠”即果断决策,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不要在一种坏情绪中沉溺太久,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全新的姿态迎接生命中的种种挑战。

在谈到“学术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克服方式”时,任红敏教授坦言,自己在做学问时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即注重过程、不刻意追求结果的良好心态。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最应警惕的便是一颗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心,它会使你日渐焦虑,最终与真知渐行渐远。在日常生活中,任教授常用《静思录》和儒家经典中的名句勉励自己,平和的心态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在谈及“面对科研选题时的迷茫”这个问题时,任红敏教授着重强调了“目标确定”在科研中的关键性作用。在正式进行科研之前,要综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准确定位自己的研究领域,其中,兴趣是基础、能力是条件,在学习过程中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而广泛阅读则能帮助你更快确定自己的方向;通过阅读前人的优秀论文和刊物可以开拓自己的学术眼界,在一次次尝试中打磨自己的能力。科研成果并非通过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取得,只有长年累月的坚持才能离真理的彼岸更近一步。任教授鼓励同学们刻苦钻研,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更高处迈进。

对于读研,任红敏教授说道,当时自己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了辽金元文学的书籍,此后便决定在该领域进行专项研究。三年时光匆匆,读研时光很快过去,当她再一次面对人生的选择时,她遵循自己的心意,继续攻读博士,最终觅得丰厚的学术成果。随遇而安的任红敏教授从不刻意追求某种成功,只是在人生中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做出了最恰当的选择。在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时,任教授特别提到了导师的重要影响。她坦言,在读博期间最幸运的事就是遇到了自己的导师,在谈到读博时期导师给予自己的帮助时,任教授说道:“一位好导师能带给你的,不止是论文上的指点,更在生活上给予你了支持和温暖。”在诸多机遇和挑战面前,任红敏教授凭借自己淡然平和的心态和过硬的知识功底稳步向前,在广阔的学术世界里留下自己的足迹。

面对未知的挑战和精彩,任教授认为“淡定从容、满怀期待”是对待未来最好的态度。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时常会碰到很多的迷茫和疑惑,而心态又很容易被困难打乱,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明白“焦虑是全社会的通病,但并非不能破解”。克服焦虑和恐惧的关键就是要对自己当下的生活有清晰的认识。如果有了明确的目标,别太在意结果,努力去做就是。此外,任教授还鼓励同学们多进行体育锻炼、多去旅游,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才会使心态保持平稳,才能使学业不断进步。